原标题:专访|邵丽:作为《十月》的作者内心非常骄傲
在《十月》杂志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很多作家都说自己是从《十月》的读者变成了《十月》的作者,作家邵丽与《十月》的渊源更深,她的女儿也从事小说创作,作品被选入《十月》“小说新干线”发表,创刊40周年的《十月》见证着一对母女、两代作家的成长。
作家邵丽
作为《十月》的作者很骄傲
邵丽出生于1965年,成长的年代没有太多的文娱项目,课外读物也少得可怜。在上初一的时候,她所在的中学订阅了有限的几本杂志,其中就有《十月》,这是邵丽接触到的第一本杂志,从此就与它结下了深厚的缘分。邵丽说,自己真的是看着《十月》长大的,为了每一期都能看到,还要讨好图书管理员,而好不容易看到的每一期她都视若珍宝,“当时我的一个同学就问我,说你喜欢《十月》上面哪一类的文章?我就回答,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一个字都不舍得漏掉。”
怀抱着对于文学的满腔热爱,邵丽从《十月》的读者很自然地过渡到《十月》的作者,虽然发在《十月》上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内心却是非常骄傲的,而且《十月》还成为了连接邵丽和女儿两代人的纽带。
邵丽的女儿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从事小说创作,《十月》杂志的“小说新干线”栏目约稿,选中了邵丽女儿的一个作品,但是邵丽并不知情,等看到杂志的时候,邵丽很激动,后来再见到《十月》副主编宁肯的时候,邵丽告诉他那个作品的作者是自己的女儿。之后,《十月》杂志再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去做活动,就有人说那个小女兵是邵丽的女儿。
对此,邵丽说:“我的女儿在这之后非常愤怒地对我说,本身我在《十月》上发作品是很骄傲的一件事,但是现在说我是你的女儿,好像这中间有什么事一样。”邵丽是笑着说起这件事的,因为对她来说这是一段由《十月》引发的家庭内部插曲,“尽管她这样说,我感觉到她的内心也是非常骄傲的。”
人的精神困惑一直都在
《十月》创刊40周年,与改革开放同步,40年的飞速变化,人们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谈到对于文学题材的关注有无变化的时候,邵丽说,不管是哪个时代,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写人性的东西。2004年,邵丽发表了小说《我的生活质量》,讲述来自底层的主人公王祈隆,通过发愤读书,考上大学,毕业分配进了城。他心高志远,却过着落寞孤寂的日子。邵丽在这部作品里通过主人公的工作、情感生活状态,探讨了当代人精神上的困境。十几年过去,邵丽说,那个时候的精神困惑如今依然存在,城市化进程中,总有一些人会面临一些尴尬,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这种尴尬可能会消失。
邵丽说,自己的写作一直都很单纯,都是自己内需的一种外延,不太会刻意迎合外部世界。一直以来,邵丽都生活在河南郑州,她说自己是河南人,还是愿意把自己创作的根据地放在河南,如果说换做在北京的话,自己可能会焦虑不安,会有漂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