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贫困户的保费负担,中国人寿和天等县政府一起为该县全部的贫困户购买了扶贫小额贷款保险。于是,黄克峰拿着这份保单向农村信用社贷款5万元,参加了由党员致富带头人劳绍般牵头成立的犇犇合作社,养殖肉牛4头,2016年底实现了收入35320元。
同样在去年,天等县出台《关于天等县推动扶贫产业发展“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利用这一政策,黄克峰在今年5月修建了自家的新牛棚。根据以奖代补办法,新修牛棚可获得每平方200元钱补贴。黄克峰家的牛棚占地300平方米,总花费10万元左右,中国人寿财险补贴了6万元钱。今年,黄克峰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当问起是否为孩子的学费发愁时,他喜笑颜开地摇摇头,指着牛棚里最健硕的两头牛说:“一头是生活费,一头是学费。(卖了)就搞定了!”
除了犇犇养牛场,驮堪乡还有另一处养牛基地,那就是大华南岭肉牛养殖小区。
大华养牛场由中国人寿出资50万元捐建,天等县政府引进广西大华农业公司进行养殖和经营管理。与犇犇养牛场不同,村民们不需要将牛带来养殖场,而是通过贫困户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入股方式参与大华企业的养牛经营。也就是说,贫困户向银行贷款5万元入股大华公司,每年可获得分红4000元,连续分红3年,合作结束后由企业按期归还信贷本金,实现贫困户保收不亏。
而大华公司也是天等一家很大的返乡创业公司。根据公司副总经理唐松云介绍,虽然公司成立的时间不久,不过在肉牛养殖和市场销售等方面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模式。天等县政府之所以引进大华公司,也正是这个原因,“2012年在崇左市江州区成立,现在已经4年多了。我们在总部(崇左)那里成栏的牛是2000多头。我们跟天等驮堪乡合作,在中国人寿捐建的(养牛场),我们就把那边的技术和模式都移植过来。”
赵师傅和爱人是大华的员工,除了每周大华公司的技术员和防疫员会来指导喂养工作,其余时间整个养牛场40多头牛,就由夫妻俩照看着。
“我到这里(工作)差不多一年了。(去年)9月份过来的。(每天的工作是)喂牛,搞卫生,每天(给牛)做记录。”
“正常的话一般是70-80头,两人就可以管完了。(这个)技术依托单位是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