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国富镇自治村,是一座被广袤黑土覆盖的小乡村。从上空俯瞰,一座厂房格外耀眼,屋顶在土地的重重黢黑包围中焕发出清新的亮蓝。这是耗资6800万元建成的德润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彭君(中)正在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本报记者杨学义摄
自2013年筹备以来,该合作社先后克服了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困难,最终出现在村民面前。数百名村民得以在家门口工作,32户贫困户受益于此直接脱贫。去年底,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回到家乡
2011年,是时年41岁的彭君最为纠结的一年。
他是自治村村民,35岁那年带着一手电工手艺远走他乡,参与到南水北调河北段工程建设中,逐渐从一个普通电工跃升为管理七八名包工头的工长。2007年,他又被调到甘肃省参与引洮工程建设,在那里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并在甘肃陇南市结婚、买房、生娃,月薪从5000多元涨到8000多元。多年的打拼,换来踏实、安定的生活。“当时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在当地都是让人羡慕的!”彭君说。
然而,不惑之年的他产生了一个让旁人费解的想法:回农村老家,参与建设。
彭君从乡亲们那里听说,在企业家岳国良的投资下,自治村新型社区已经建成,村民住上了楼房,当时正在全力探索增收方式,急需人才。
一个41岁的男人,抛下打拼多年的成果,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彭君的行为让岳父、岳母疑惑不解,老两口想到自己的女儿和4岁外孙女就要远走他乡,更是忍不住老泪纵横。为了留住他,他们给彭君在当地找到了一份月薪更高的工作,苦口婆心地劝导:“别折腾了,折腾穷喽!”
彭君自有他的理由,高中毕业后,自己就梦想成为一名农村企业家,回报家乡。“多年来,我一直念念不忘要回农村,干大事!”
于是,彭君回村了,月薪4000多元。
艰难探索
回到家乡后,彭君进了自治村的脱贫项目——拜泉县德润黄牛饲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养牛的他,从零开始自学养牛知识。
合作社的黄肉牛育肥效果显著,不过残酷的现实却给他当头棒喝。受农产品价格走低影响,虽然头年在市场购进的牛犊体重增加了,但牛肉价格却暴跌,刨除各项成本,脱贫效果不明显。
不过,合作社没有放弃,他们开始依靠母牛繁育增加收入。不久,这一做法再次被现实否决了,由于新生牛犊折损率过高,且母牛一年只得一犊,脱贫效果依然不佳。
两年过去了,彭君和同事们并没有找到一条帮助村民脱贫的有效途径。持续的打击让他们非常苦恼。就在大家愁眉不展时,彭君看到了东北三省菌需物资展销会在黑龙江东宁县举办的消息,于是他连夜和同事前往参观学习,回到村里后,大家的信心又回来了。“咱们村的未来,在黑木耳产业上!”
从2013年开始,彭君一行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频繁的对外考察中,佳木斯一家大型黑木耳菌包加工厂成为他们重点考察对象。但这家工厂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拒之门外。
多次央求后,菌包厂勉强允许他们进入,但进入工厂后不允许拍照,设备信息和相关技术更被视为企业机密。“学习考察成了走马观花,一头雾水。”于是,他和同事们开始用身子和手臂当尺寸,靠记忆将各种设备情况记一个大概,当他们回到车中,就将看到的、听到的第一时间记录下来。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次去哈尔滨一家公司采购设备时,彭君打听到那家菌包厂也是该公司的客户。于是彭君开始缠住公司不放,终于要到了菌包厂技术总监的联系方式,又经历漫长沟通,他们终于被允许到厂里参观。“那次是真正学到了技术,从此我们的各项事业开始走上正轨。”
继续前行
今年1月8日,是菌包厂正式投产的日子,86名工人穿上了统一制服,在村里当起了工人。村北头的200栋木耳大棚也在2月开建。
正当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君和同事努力往前奔的时候,隐患来了——由于设备厂商客户太多,很多技术方面的售后服务跟不上。
“在正式投产前,一般需要做实验,看看菌包到底能不能出木耳,然后再批量生产。”但200栋木耳大棚的建造计划已提前拟定好,如果等售后服务来,就将错过今年的“春耳”生长季节。情况紧急,彭君和同事硬是靠自学,将这些设备的使用和原理一一掌握。
如今,4个多月以来生产出的500多万袋菌包已经“整装待发”,被运往已经竣工的200栋木耳大棚。210户申报承租户满怀喜悦地将一个个菌包挂到大棚里,等待他们的,将是预计每栋大棚每年4.7万元的纯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