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2019新春新气象 > 正文

那些年 我们消失的年味都是什么样的?(2)

2019-02-02 10:53:24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转眼到了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如何“吃好饭”才是大家伙儿最关心的。年夜饭桌上,天南海北的新鲜菜,只有你想不到,就没有买不到的。而吃年夜饭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各家自己做的,有选择去餐馆打包半成品带回家简单一加工的;还有一些干脆不回家吃了,带上家人直接去餐馆吃。

当然了,春晚仍然是主旋律,贺岁片也开始流行起来。1997年贺岁片《编辑部的故事》续集《万事如意》除夕之夜在全国30多家省级电视台同时登场。

过完年,人们还可以去逛逛庙会、看看花灯、去体育馆健健身等。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新玩具也开始变成游戏机之类。那会儿,哪个小朋友手里如果有一个游戏机,那绝对是会收获小伙伴们羡慕的小眼神的。不过,男孩子们最爱玩的还是放鞭炮,一到过年,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行人走路都得提着心,就怕遇到哪个熊孩子的恶作剧。

00年代——

blob.png

2018年2月21日(春节长假最后一天),游客在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游玩。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到了2000年以后,全国各地的各种商贸城已经非常普遍,人们在家门口附近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要的附近没有卖的?那也没关系,还可以网购。而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办年货时也不再局限于本地产品,全国各地特产,甚至海外的,什么高档买什么。

年货里备各种糖果点心?太普通了。DVD?已经是标配了。那时候,手机开始慢慢流行起来,发个短信,打个电话拜年成了最时髦的拜年方式,而能有台属于自己的电脑才是年轻人的梦想。过年时,小伙伴们之间相互炫耀的,也开始变成谁的QQ号位数更小。

八九十年代颇受追捧的央视春晚地位逐渐下降,贺岁片却盛行起来。

还有一些人已经不满足于在家过年,他们开始选择旅游过年,过个团圆年的观念正在被悄悄改变。

10年代——

blob.png

2019年1月30日,在郑州火车站东广场,旅客在一处春节景观前自拍。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进入10年代,物资极大丰富,各地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年货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吃吃吃,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价值不菲又别具一格的产品,比如相机、手机、笔记本电脑、钢琴、汽车等。

对于人们来说,一些比较普通的年货超市随时都能买到,因此已不再像过去一样“囤”货了,都是现吃现买。而很多年轻人则更喜欢在网上“淘”,看好什么东西,直接放进购物车付款,过几天快递就能送到家门口。

大年三十晚上也不再局限于固定节目(央视春晚),网络直播、各卫视春晚等等都进入大众的视野,而春节“集五福”、“微信摇一摇”、“抢红包”等也成为年轻人的新玩法。发短信、微信、QQ等拜年时问问亲朋好友“你集齐了没”、“你抢了多少”一度成为热点话题。

此外,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春节燃放爆竹烟花的人变少了。公务接待“禁酒”规定的出台,让聚会时劝酒的变少了,“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似乎成了酒桌上的惯例......(作者李书苗)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