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王勃的坎坷一生,《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里还有一代伟人毛泽东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一首首的诗词,也在向今天的人们讲述一个个的重阳故事。
重阳美食一个离不开饮食的节日
古往今来,中国人以坚韧著称,擅长化悲为乐,凡事都要和吃扯上边。比如说,明朝时候,杭州人把清明节过成了郊游节,妆饰一新,出门踏青,扫完墓就地野餐乐饮。重阳节亦如此。按《易经》说,九为阳数,九月九日,重九之数,是阳气极盛时。三月三踏春,九月九踏秋,秋收时祭天祭祖,佩茱萸饮菊花酒求寿。诗人曹丕认为重阳节要“享宴高会”——“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中国人最重饮食,正经重阳节传统食物,就是重阳糕。最初是隋唐之际,重阳节还带祭祀秋天的任务,黍秫收获,于是用黏米来做糕,大家边吃边感谢上苍;富贵人家用枣子和栗子混合做,图个香甜。北宋末年,重阳糕已经成了规模:蒸得了糕,还要加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上面插剪彩小旗,为了图漂亮;偶尔还会加猪羊肉和鸭子。明朝时还有种玩法,是拿重阳糕搁儿女额头,祝愿:“愿儿百事皆糕(高)。”取谐音,图个吉利。历来重阳糕配方不一,但高热量、高糖分是必须的:无非为了大秋天,补一补气罢了。
菊花酒。中国人自来喜欢吃花喝花,不独菊花一味。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是直接吃的。曹丕趁重阳节,给钟繇送菊花,认为那天一切植物都萎靡,只有菊花“纷然独荣”,若非“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怎会如此?菊花用来泡茶就很香了,泡酒更妙。而诗人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是中国人过节走亲访友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