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十九大时光 > 正文

“在工程一线迎接十九大”

2017-10-17 13:23:04  光明网-《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这个标段共13公里,从开工以来,我们一天都没有休息,10月25日前必须完工,以确保冬灌不受影响。”指着眼前的工地,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五干渠上段渠道砌护二标段项目经理石文全对记者说,“十九大召开期间,正好是工程的冲刺阶段,我们将奋斗在工程一线,确保让老区人民尽早用上‘生命水’。”

10月13日,刚刚经历过一次十几摄氏度降温的宁夏盐池县,山脊上依然可见残雪融化的雪水。

走进山峦峁梁间,一个个火热的建设场面与骤降的气温形成强烈反差——横跨陕甘宁三省区革命老区的扶贫工程正在实施更新改造,完工后将为盐环定革命老区筑起新时期的脱贫脊梁。

生命工程

“过去,这儿常常是人与牛羊共饮一坑积水。”惠安堡镇狼步掌村村民杨建萍说。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宁夏的盐池、甘肃的环县、陕西的定边,就像一块拼在一起的标本,把三省区最干旱缺水的地带剪贴在西北大地上。盐环定地区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7倍。

高氟水引起的地方病发病率高达70%,佝偻病让人“低头看不见脚尖,抬头看不见蓝天”。人缺口粮、畜缺草料、地缺籽种问题十分突出。直到1988年7月,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开工建设,8年多后,水上旱塬,这个项目成为亚洲最大的人饮工程。

不少人至今还记得,乡亲们从十里八乡赶来,捧起甘甜的黄河水喜极而泣。水到之处,麦浪翻滚、瓜果飘香,亘古旱塬实现脱胎换骨。到2016年,工程运行20多年、机电设备接近寿命极限,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提上议事日程。

“在工程一线迎接十九大”

正在紧张施工的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是革命老区的一项脱贫工程。光明日报记者王建宏摄/光明图片

提标改造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顺利立项,并实现当年审批、当年开工。

“改造一个工程,比新建一个工程的难度高出数倍。”宁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窦元之说,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需要在原址上施工,且原有工程还要继续运行,确保几十万亩良田和70多万人的饮水不受影响。

按照正常建设进度,盐环定18座扬黄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需5年时间才能完成。然而,面对老区人民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宁夏党委、政府向中央承诺,5年工程3年完成,确保尽快发挥工程效益。

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成为宁夏水利建设史上最为紧迫、艰巨的民生水利工程。2017年春节,当家家户户沉浸在阖家团聚的欢乐中时,宁夏水利部门的5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冒严寒踏风雪奋战在荒郊野外,开展地质勘查等相关工作。

在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新建的四泵站施工现场,项目部副经理任海新告诉记者,新建泵站与正在运行的老泵站相距不足百米,且新泵房设计建设位置恰好穿过老渠道。为了不影响老泵站运行,需要新开挖一条导流明渠。开挖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岩石块相当于一栋400平方米的别墅那么大,为了避免传统爆破法产生的冲击力使老泵站受损,首次采用了二氧化碳致裂技术,结合人工破碎锤,把震动和冲击降到最低。

仅导流明渠的开挖和修建,就耗时一个月。“我们投入了数倍的原料、机械等,所有人员加班加点,确保把延迟的工期追回来。”任海新说。

脱胎换骨

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改造后,将减少运行管理人员80至100人,工程运行管理费用每年可节省630万元,泵站能源单耗下降35%。

“过去,一个水闸需要两人常年看护,10公里范围内荒无人烟。”宁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蒋昊良说,那时候开闸要用扳手拧,放水量需要用水尺量、凭经验控制,5%到15%的误差难以避免。此次改造后,闸门开启仅需一个按钮,在电脑前就能实现。

一系列信息化措施,将使工程单位供水效率从当前的70%提高到83%以上。节约出来的水,在不增加用水配额的情况下,将有效解决5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保障44万亩农田的节水灌溉。

“这将是一个经得起检验的民心工程,赶上了,就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使命。”蒋昊良介绍,施工一线的党员在工程开工时就被编入两个临时党支部,党的十九大期间,一线党员将在晚间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崭新面貌投入工作,确保老区脱贫工程按时完工。

《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7日09版)

(责任编辑:席瑞玲 0908)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