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十八洞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业、苗绣加工、劳务经济等产业,让农户通过经营、租赁、入股等形式获得收益,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年的8313元,实现整村脱贫,交出了一份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拔穷根、摘穷帽,一定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湘西州州委书记叶红专代表信心满满地说。
这是时不我待的任务——兑现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决战面前,“最后一公里”剩下的大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脱贫成就历史罕见、举世瞩目,然“行百里者半九十”,贫困这个沉甸甸的痼疾,仍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根治,仍是困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一个巨大瓶颈。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
甘肃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代表说,复杂地质导致陇南自古行路难,交通的落后让当地特产走不出大山,使得陇南形成了“富饶的贫困”,也成为甘肃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距离2020年只有三年多一点时间,对陇南来说实现整体脱贫任务还很艰巨。”孙雪涛用“时不我待”“时不我予”来形容他身上那股时刻都在的紧迫感。
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报告中的这句话,字字千钧,深深地烙印在每位代表的心中。
深度贫困是当前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这些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很深,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脱贫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代表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在咫尺’,对此我们有必胜信念和坚定信心。在剩下3年这关键一程上,扎扎实实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真扶贫、扶真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