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控制权转让接连“折戟” 壳价值料贬值

2018-01-04 18:40:3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业内人士指出,多次筹划转让控股权的上市公司大多主业经营不善、处于传统行业、总市值在100亿元以下等特点。以升达林业为例,公司2013年-2015年连续3年扣非净利润为亏损,在转型清洁能源后仍不见起色。2016年底公司断臂求生,将旗下家居、债务等整体打包出售给控股股东后,已经相当于一个净壳。

多重因素致“折戟”

上市公司为何扎堆转让控股权?某上市公司投资部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到了年底经营压力大,很多公司觉得持续经营没有太大把握,股价也不停在跌,所以大股东有转让的动机。此外,有些是大股东质押接近平仓线,再不卖可能就爆仓。也有很多PE买的壳,到时间没有兑现收益,PE公司就撤了。”

“2016年重组新规实施后,大家发现壳不好用了,稍微买点资产就触及了借壳标准,所以很多PE买壳后只好又卖掉。”上述人士说。

而针对控股权转让接连“折戟”的情况,长城证券收购兼并部总经理尹中余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壳价格在贬值,但是卖壳方的心态还维持在总想多卖一点,很多买壳方买完之后就觉得吃亏了,所以协议最后执行不了;二是很多买壳方资金不够雄厚,大部分买壳资金来自杠杆融资,签了协议后发现找不到钱,所以协议履行不了;三是最近银根收紧,杠杆太高的难以得到资金支持。

中植系“倒卖”美尔雅控股权终止,就是因为双方后期对协议产生分歧,接盘方在已经支付1.1亿元股权转让款后选择放弃。2017年11月,美尔雅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美尔雅集团股东中纺丝路本欲将美尔雅集团100%股权转让给宋艾迪,但由于宋艾迪无法履行《股权转让协议》中约定的确保美尔雅集团每年完成不低于2亿元的纳税承诺,导致约定的交易条件未能满足。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