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光明乳业难掩业绩增长背后尴尬 长寿村秘密不再神奇

2017-11-10 16:35:5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综合实力并不占优的光明来说,增加费用支出,回报却难以与竞争对手相当;费用减少,虽说可以令业绩短期增长,但长期来看,在乳制品行业“得广告者得市场”的前提下,恐怕得不偿失。

而造成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尴尬局面的原因则是光明在销售渠道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始终处于劣势。

一直以来,光明的销售渠道都是以华东和华南地区为主,而华北、西南、西北等市场往往是巨额费用投入换来石沉大海的效果,华北地区更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渠道深度和广度及推广力度方面成为其市场扩张的硬伤。

面对伊利、蒙牛全国性的推广与区域性优势,是否错过开拓市场的关键窗口期暂且不说,即便光明率先推出爆款占领初期市场,却往往面临后来者居上的窘境。

海外业务成唯一出路?

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弊端逐步显现,而光明方面亦只能依靠扭亏为盈的海外业务以谋求整体业绩的增长。

《投资时报》记着注意到,光明前三季度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于海外子公司新莱特。虽然该公司三季报并未披露该子公司的详细数据,但其半年报显示,该子公司2017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亿元,占光明净利润的27.32%。

据了解,光明乳业在2010年以4.21亿元收购了新西兰新莱特51%的股份。凭借这一收购案,光明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海外并购并在海外上市的乳品公司。

不过,从长期来看,新莱特的历史业绩表现并没有给光明带来业绩上的增长。2015年,新莱特由亏转盈实现净利润9580万元,但其营收同比下降了24.17%。除了营收方面稳定性差且连年下滑外,该公司2014年甚至为光明带来了亏损。

长期以来,不论是蒙牛并购的雅士利遭遇连年亏损、飞鹤收购的副品牌多次面临品牌危机,还是资本市场频频出手的贝因美始终难以摆脱困境,中国乳制品企业始终承受着重组并购之痛。

不仅如此,对于近年来专注海外并购的光明来说,如何避免顾此失彼则成为其双线作战所面临风险之一。在华南、华北渠道优势亦面临着伊利、蒙牛与当地乳企挤压的同时,海外业务则成为光明业绩短板的救命稻草。虽然短期内海外市场的回暖令业绩初见成效,但长期来看其销售渠道方面的劣势以及海外业务的不稳定导致的风险始终不可控。

2017年前三季度,光明另一家子公司荷斯坦牧业亦贡献其净利润的逾1/4,外加海外业务业绩方面的贡献,这恰恰反映了光明在国内乳制品领域表现平平。

如今的光明,战略方面意图通过海外业务及并购方面的优势来追赶伊利、蒙牛两巨头,可渠道的劣势才是其面临的最大难题,这或将成为与前者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