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寿险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40家盈利近千亿元

2017-11-08 07:30:5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近期表示,134号文对公司产品大类没有影响,只是对产品设计的某一些具体细节上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原来规定返还是每年可以返还的,现在返要交费满五年了。原来每年返还的比例没有限制,也可以返还10%、20%、30%,现在每年的返还的比例不能超过20%。这些规定对产品本身的性质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只是在销售方式上有一定的影响。

“明年几家大公司,我估计整个的业务还会保持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增长。但是这个增长也不是40%-50%的增长,这种增长超出正常的规律,我们会有一个比较稳定、持续的增长。”林岱仁表示。

4家险企

亏损均超10亿元

在大型寿险公司大赚的同时,一批中型险企则呈现大幅亏损。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前三季度,有四家险企净亏损近190亿元,占亏损险企的76%。

整体来看,有4家险企亏损超过10亿元;有12家险企亏损介于1亿元-10亿元;有20家险企亏损低于1亿元。

本报记者近期了解到,随着监管政策出台,以及多家银行对中短存续期产品代理售卖规模的限制,个别亏损中小险企前期依赖银保渠道销售万能险实现保费规模快速增长的业务模式面临调整压力,银保渠道控制力弱化,前三季度保费收入下滑明显。

在保费收入下滑的同时,这些中小险企此前大量销售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今年以来进入高退保期,随着退保和满期给付的增加,公司需要持续预留大量现金及等价物,进一步削减可投资规模,从而使得投资收益进一步下滑,投资端弥补承保端成本压力有所加大,经营出现亏损。

类似上述经营情况的险企并非个例。中保协近期发布的《回归保险本源,中小寿险公司发展之道》(下称“报告”)指出,在我国寿险业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一批中小公司生存发展面临以下三大困境。

一是有保费无价值,持续亏损。过去几年部分中小公司依靠资产驱动负债模式超常规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经营利润主要来自投资理财业务的短期利差、并非保障业务的长期死病差。

二是资产驱动负债,难以为继。监管部门重拳叫停资产驱动负债发展模式,赚取短期利差模式不可持续,中小公司生存问题再次凸显,急需寻求新的突破口。

三是市场主体增加,竞争加剧。目前国内拥有近80家寿险主体,数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是日本的两倍;由于公司之间同质化严重,中小公司与大公司之间、中小公司之间竞争激烈。

数据同时显示,2012年-2016年,我国寿险业原保险保费增长1.2万亿元,七家大公司占比约40%;2014年至2016年,中小公司行业利润占比分别仅为20.14%、23.2%、19.32%;大公司分享了代理人增员的绝大部分红利,招募到接近90%的新增人力。

上述报告指出,中小公司或主动或被动采取跟随战略,加入了短期理财产品的红海竞争,而偏离保障型的寿险主业。在监管趋严、“保险姓保”的大趋势下,资产驱动负债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微观层面,中小寿险公司还面临着股东期望不理性、战略定位不实际、公司经营模式无特色、人才机制不匹配、产品属性不支持等问题。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