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 彪 每经编辑 王可然
“2+26”城市在采取橙色预警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11月6日,环保部发布11月4~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过程专家解读,介绍此轮重污染天气过程中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和成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介绍,针对这次污染过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采取了区域应急联动。同时,今年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大幅增加了管控企业数量,区域整体管控企业数量从去年的近1万家增加到今年的5万家左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初步分析“2+26”城市在采取橙色预警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有效抑制了此次污染过程中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的快速上升。据悉,环保部已经发文指导各地分批错时解除橙色预警。
疑问1:好天气为何启动橙色预警?
解释:提前管控是应急成功的关键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会商结果:受不利气象条件和冬季提前供暖等因素影响,预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11月4日至8日0时可能出现连续4天的区域重污染天气过程,且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可能达到严重污染。环保部下发统一预警指令,建议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即“2+26城市”,于2017年11月4日0时同步启动橙色预警,区域联动应急,共同应对。
随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部分城市陆续发布橙色预警。但是,记者查阅环保部数据中心发现,11月4日,北京、天津等多地空气质量级别均显示为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总体为良~轻度污染,只有太原和保定等城市小时浓度达到中度污染级别。
对于为何在好天气中启动橙色预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自发解释,根据以往的经验,大气扩散条件转差时的空气质量状况,往往决定了污染过程的峰值浓度和持续时间。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积前就把排放强度降下去,是重污染天气应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王自发介绍,多家科研机构的研究都表明,提前1~2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有效的降低PM2.5峰值浓度,推迟重污染发生的时间。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提前启动应急预警,可以很好地降低区域内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进入静稳天气后,空气中PM2.5的浓度也会得到较好地控制。
马军认为,随着重污染天气预测水平不断精准,这种“提前亮”的控制手段,对于重污染天气防治将起到积极作用。
疑问2:预警为何比实际污染偏高?
解释:说明采取减排措施已起效果
从各地的应急预案来看,一般预测AQI(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200将持续3天及以上,且预测AQI日均值>300,才达到启动橙色预警的级别。但是,此次启动的预警级别和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似乎存在一定差异。
一位业内专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橙色预警是仅次于红色预警的次高级别,相对于实际污染情况,此次预警级别是偏高的,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的程度是来自于应急措施实施带来的减排效果。
以北京为例,11月4日、5日,北京市AQI日均值分别为69、133,明显低于200的标准。
柴发合解释,重污染天气预警是各地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空气质量专业预报机构的预测预报结果,科学决策并对社会发布的。预测结果是基于日常的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多种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结合气象资料得出的。而人民群众实际感受到的空气质量现状,则是地方政府已经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后的结果。因此,实际空气质量比预测的好,或者重污染发生时间比预测的晚,正说明已经采取的减排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
据了解,针对这次污染过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采取了区域应急联动,强制性应急减排措施包括钢铁、水泥、铸造、家具、矿山开采等行业的停限产,国Ⅲ及以下的机动车限行,重点企业错峰运输,施工和交通扬尘管控等。同时,区域整体管控企业数量从去年的近1万家增加到今年的5万家左右。初步分析“2+26”城市在采取橙色预警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
同时,柴发合称,环境保护部派出的28个督查组和102个巡查组,共检查企业1085家,发现未落实应急预案的企业仅32家,执行率高达97%。充分说明各地高度重视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狠抓减排措施落实。正是因为如此好的落实情况,使得本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影响降低了很多,污染浓度峰值比预测要低,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
为此,环保部已经发文指导各地分批错时解除橙色预警。河北中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城市可于11月6日15时解除预警,其他城市可于11月6日晚24时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