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噱头保险昙花一现 今年“双11”险企主打保障牌

2017-10-31 07:25:5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编者按】金秋10月即将过去,“双11”脚步渐行渐近,除了商家们的躁动外,各大保险公司翘首以盼,准备在今年的“双11”再创辉煌佳绩。回顾近年“双11”保险业表现。销售数据方面,从之前理财型保险产品爆发,连续两年创造了亿元级销售神话到退货运费险“以量取胜”,再到2016 年,消费类保险创造单日6亿笔的记录,成为全球保单量最大的险种;保险产品方面,以往“双11”曾出现的“爱情保险”、“脱光险”等噱头类产品难起涟漪,而围绕消费痛点的消费保险创新层出不穷。

在今年“双11”即将来临前夕,《每日经济新闻》特别策划“双11”保险专题,以飨读者。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毕陆名

随着“保险姓保”的理念不断渗透,保障型产品越来越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双11”多数平台的保险营销活动现在还在酝酿中。慧择网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已经确认多款爆款长期健康险商品的十多家保险公司都会参与进来,其他还在沟通确认中。”

除了“双11”的各类保险产品营销,保险业深度参与“双11”还看消费保险。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以往“双11”曾出现的“爱情保险”、“脱光险”等噱头类产品难起涟漪。围绕“买的不合适想退货怎么办?”、“买到假货怎么办?”“买贵了怎么办?”这些消费痛点,近年来,消费保险创新层出不穷。

一位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双11’互联网平台保险产品的定位,与整个保险市场‘保险姓保’的基调是相吻合的,保障型产品越来越热是趋势。”在其看来,伴随消费保险接受度的提升,转而带动非明显化场景保险,将真正带动意外、健康、医疗等人生大风险管控的保险产品的整体销售。

噱头类保险淡出市场

在“双11”期间,“脱光险”一度吸引了消费者眼球。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作为保险公司营销的噱头类产品,此前所谓的“脱光险”、“爱情保险”购买者寥寥无几,如今“双11”已经化身为“买买买”的代名词,此类保险产品早已难觅踪迹。类似的奇葩险还有国寿财险2015年“双11”推出的“忘穿秋裤险”。

对于这些吸引眼球,但并不“叫座”的保险,慧择保险用户服务中心顾问总监吕亚认为:“噱头类产品本身在出现初期,保险公司的定位就不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博眼球,为了让自己贴上所谓的创新标签,或者贴上互联网保险的标签。如果脱离保险的本质的话,注定是昙花一现,博博眼球而已,甚至到后期还会带来不专业的标签。”

反观同时期推出的各类“账户损失险”,如今仍活跃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不禁让人感叹“爱情什么都是浮云,管住钱袋子更加实在”。

2013年“双11”,中国平安推出“支付宝网银损失险”,保险标的主要是对于支付宝实名账户,主要赔付的是用户在进行网上银行支付时,支付宝端的银行卡金额盗刷的损失。《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淘宝保险搜索“账户损失”相关保险发现,目前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阳光保险、华安保险、易安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均有相关产品在售。以华安保险个人账户险为例,保费最低5元,对应保额1万元,95元保费对应保额48万元。

在“双11”场景下,消费账户安全无疑是核心痛点之一。吕亚表示:“消费保险本身就是一种场景保险,在‘双11’场景下很应景。消费者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在商品质量、物流、售后、价格、消费账户安全等场景下都存在有风险,深入挖掘该场景下的保险需求,提供符合场景的保险,本身也是符合保险的本质真谛的。”

新一站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双11’是市场行为,也培养出了消费者认知和行为习惯,并且从线上遍及到了线下。同时,用户和市场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创新,将来贴近用户的产品设计趋势一定会越来越明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将会从贴近走向定制,让保险呈现智能化形态,实现高效的量身定制。”

多家险企主打“健康牌”

“每逢‘双11’,这阶段的用户咨询量和整个电商的大环境一样,咨询量大幅提升,员工加班加点持续收单,保费也是持续攀升,慧择保险网去年‘双11’同比前年‘双11’保费有30%的提升,按照目前的热度来看,今年的‘双11’比去年同期提升40%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上述慧择网负责人透露:“多家保险公司已经主动开始与平台沟通。目前已经确认多款爆款长期健康险商品的十多家保险公司都会参与进来,其他还在沟通确认中”。

“今年明显感觉到,互联网上购买保险的用户群体年龄层次上又年轻化了,说明整个国民对保险的认知是越来越强。”该负责人还表示,今年健康险种非常受欢迎,主要有消费型健康险和储蓄性健康险。健康险的主要有消费型的健康险和储蓄性健康险,消费型健康险价格便宜,性价比高,更侧重健康保障。储蓄性健康险除了有健康保障之外,还有寿险保障,同步兼顾了储蓄功能。”

“高收益、低门槛”的万能险为代表的理财保险,曾一度占据“双11”的主战场。在2015~2016年“双11”期间,此前发力理财险的诸多保险公司主动改变策略,主打活动纷纷转向意外险、重疾险、年金保险等保障型品种。靠理财险一炮打响的国华人寿,在2015年开始主推长期年金产品。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一直以来,互联网保险业务都是以万能、投连等理财型险种为主,即使是保障型产品,也多为旅游险、短意险等险种。健康险、长期期交型保障险种不仅数量少,销量更是不佳。但2015年以来,随着制度完善、市场发展等因素,保障型、长期期交型产品渐成气候,在数量和销量上都增长迅速。”

来自互联网保险电商平台慧择网“双11”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健康险独占鳌头,其次旅游险及理财险各占一半。而2015年该平台的健康险及理财险销售比例为6:4。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