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智能投顾、基金组合等盘活基金中存量资金的产品创新发展,一些基金的交易费用正在逐渐超过管理费,成为基金盈利的新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以“盘活存量资金”取代“吸收增量资金”的模式,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基金业追求规模扩张、获取高额管理费的盈利模式,有望成为基金业盈利的新方向。
基金交易费超管理费
成盈利重要来源
近年来,以基金组合为代表的智能投顾、基金中基金(FOF)等大类资产配置形式都在为存量基金带来更多的交易费收入。
北京一家大型公募权益类基金经理近日告诉记者,他管理的参与了基金策略组合的两只基金中,沪深300指数基金、中证500指数基金管理费皆为0.5%,而低于500万元的基金申购费用为0.1%,赎回费率为0.05%,在基金组合内的转换费用为0.05%。
如果是低于500万元的资金去持有该策略组合,申赎和转换一次的总费率为0.2%。根据历史数据,该策略组合每月转换次数为1.88次,全年转换次数为22.56次,以持有12个月为例,持有组合成本为4.51%。这部分交易费中,1.13%的费用为推出基金组合的平台收取的基金转换费,而基金的净申赎费用为3.38%。
记者采访发现,这部分申赎费用也并非全部归基金公司所得,有一部分会分给渠道作尾随佣金。
北京上述大型公募权益类基金经理称:“从我们和机构谈判看,基金在这个平台上做基金组合的申赎费用中,大约三成会再分给渠道。”
以此来推算,基金公司在该策略中的收获的全年申赎费用为2.37%,而这一比例已经是基金一年0.5%管理费的4.7倍。
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数据显示,参与转换的这两只基金规模分别为8.2亿元、6.5亿元。该基金经理透露,参与基金转换的金额合计为8000万元左右,约占基金规模的10%,每次转换都涉及2只基金间的申赎操作。
按上述数据粗略测算,涉及基金转换的8000万元规模,全年贡献管理费收入为40万元,基金公司可以分得的交易费大约为189.6万元,交易费收入成为这两只基金的重要盈利来源。
北京上述大型公募权益类基金经理称,“通过基金组合中的申购、赎回、转换等交易操作,对存量基金确实是一笔不少的费用。随着未来智能投顾、公募FOF的兴起,预计这些交易收入不再局限在少数公司和少数产品上,这些交易费用应该也是不断增长的,并有望成为新的盈利来源。”
工具型产品或率先
“切换”盈利模式
针对部分基金组合中产品交易费超越管理费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这类现象应该还算少数,但确实对提升投资者体验和实现基金公司盈利模式切换有积极作用,预计工具化基金产品有望先获益。
北京一大型公募电商部门副总经理认为,从基金组合的运作管理来看,传统的基金盈利模式是长期持有并收取管理费,因此,基金规模的扩张是基金公司盈利的先决条件,多数公司也从基金规模和公司管理规模的角度来考核公司的业绩。随着基金组合和FOF等产品创新的不断推陈出新,未来基金的盈利模式也许也会从“吸收增量资金”向“盘活存量资金”转换。
他说:“通过基金组合等资产配置形式不但可以优化投资策略,阶段性收获投资收益,提高投资者持有体验,而且有利于让存量资金通过申赎、转换等操作,实现产品和公司的盈利。这是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双赢的策略。”
不过,上述北京大型公募权益类基金经理告诉记者,虽然部分参与趋势策略的基金的申赎费用超过管理费,但这毕竟还是少数,要想交易费超越管理费仍有一些困难。
该基金经理分析,一是公司对内部产品的申赎操作本来就设置了较低的费率,基金需要经过多次转换才可能超过管理费;二是目前以行业轮动、二八切换等策略的基金组合会涉及资金全部切换到另一只产品上,而这种策略目前在基金组合中的占比并不高。
该基金经理称,申赎、转换费率能否超过管理费,具体还需要看基金组合的策略,该策略是否支持基金的频繁转换,频繁转换能否带来投资者体验的提升和收益的增长,能否带来资金投资收益的效率。
不过,该基金经理认为,盘活基金内部资金的活力、通过基金组合策略等方式吸引资金、提升在基金中的成交量等都会为基金带来交易费的提升,而工具化的基金产品有望首先获益,被动产品的盈利模式有较大可能率先“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