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H公司公布了上述信息,原因是创业板公司在进行某些衍生品操作时必须公告,而类似一些监管细节上的差异,则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监管空白,造成上市公司大股东可以规避信披监管要求,“暗中”进行一些变相的增减持行为。如深交所主板的要求是,董监高买卖本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前,应当将其买卖计划以书面方式通知董事会秘书。
监管需进一步加强
李明介绍,目前场外衍生品业务包括收益凭证(券商的类债券融资工具)、场外期权和各种非标准化衍生品工具。其潜在风险包括:隐蔽的融资高杠杆,显性的融券高杠杆,钻信息披露及变相减持、代持等空子。
“很多券商员工在推广这类业务时并不情愿,因为这背后易掺杂内幕交易,否则谁会有这么大的胆量加杠杆操作。”李明坦言。他还对银行理财资金积极参与场外衍生品承担底仓及信用风险表示了忧虑。
从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场外衍生品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规模快速上升。今年6月,证券公司开展权益类场外金融衍生品初始交易2204笔,涉及初始名义本金472.11亿元,而到了7月,则分别为2630笔和782.65亿元(此为能查阅到的最新公开数据).
深圳一位券商人士表示,场外期权近期火爆,一定程度上是由二级市场指数抬高、场内资金活跃,以及本身能够撬动配资杠杆导致。“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天然带有杠杆属性的金融工具,不会造成类似股票配资式的集体强平事件。”他说,但对场外期权等衍生品的监管的确应有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