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股民喜欢买小盘股,把小盘股和高增长、高收益天然结合起来。然而,20年来股票市场的统计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规律:市场嫌弃老末。市值排名最后10%的股票——如按市值大小等分为10个组,就是规模10组的投资收益总体上处在垫底状态。换言之,最小规模组的股票在牛市中的上佳表现是通过其高波动率实现的。
为什么市场嫌弃老末?有人说这是流动性的问题。确实,“流动性风险是最大风险”,太小的股票流动性太差。但为什么市值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规模1组在长期的投资竞赛中却总是落后其他一些规模组,比如规模2组、规模9组,处在不好不坏的中间状态?这说明,流动性不是最根本的因素。
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价值与增长。如果我们撇开行业特性、行业容量,仅从无差别的角度来谈一个概率问题,就会看到,公司的增长其实就和人的跳高有相似性:跳过0.5米,绝大多数人都可做到;跳过1米,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跳过2米,就只有极个别拔尖的人才能做到了。
在撇除了行业容量、行业特性的情况下,公司盈利的基数规模越大,实现高增长的难度就越大。从盈利1000万到2000万,有很多公司都能做到;从100亿到200亿,能做到的公司就少了。做无差别的概率考察,公司盈利规模越排前,再往上升的概率越小。由于规模的分组考察本身就去除了行业差异,每一个规模组都涵盖了多个行业,同一个行业中的股票,会分布在不同的组别中,所以,统计结果规模1组的长期表现(不是任何情况下)不如规模2组就可以理解了——流动性相当,但后者占了一个业绩更容易提升的优势。
理论上,规模越小,原有的盈利基数越小,它的盈利提升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规模10组也更容易在投资竞赛中胜出,为什么市场又嫌弃老末呢?
根本的原因一是价值。盘子小,筹码容易被瓜分掉,牛市中炒起来很容易,但牛市过后,留下的就是高估值。而普遍的人性是:卖出赚钱的股票很容易,卖掉亏钱的股票很难,由此,涨势中的优点就成为跌势中的缺点——它的价值回归时间会很长,要远远超过市值较大的、筹码不容易被分光的股票。价值回归不到位,上涨也就不容易。
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是增长,市值垫底通常跟盈利规模的垫底有关。在规模10组中,有相当部分股票上市已有多年了,最早的甚至是1991年上市的。A股的发行制度决定了没有真正的新创业公司,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有了较多年份的经营。一家公司,经营了多年,还是一家小公司,那本身就是个不怎么好的预兆。如果上市多年,还在最小公司行列中,就成了“长不大的孩子”。有的是行业容量不够,无法提供增长空间;有的是经营管理上有问题;还有的甚至有道德问题。比方说,曾有一家公司董事长跟笔者说,要什么好不好,现在这样就挺好,过段时间弄个重组玩玩,炒一波,然后重组失败,过段时间再来一波——爱炒重组的注意了,“底部有,顶部无;底部为真,顶部为假”,是基本规律。
小盘股,其实我也喜欢,但有两个原则:一是注意上市时间,上市满5年还在垫底的规模10组中,就得放弃;满3年的,还需看市况,考虑具体原因。二是充分关注那些高分送转——分红、送股、转增的股票。
高送转,并不完全是配合炒作。A股的发行政策决定了有相当部分公司不愿意把首发规模弄太大,有些相当优秀的公司,受首发市盈率的限制,发的规模越大,越不合算。因此其上市之初,犹如大人套了件小孩衣服,极不舒服,想通过高送转来把盘子做大,以便后续运作。所以,高送转有些是炒作,有些则是资本运作,利公司,也利股民,利虚拟经济,也利实体经济。
同时,高送转往往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公司对自己盈利前景的底气和信心。很少有公司是希望自己的股票成为垃圾股的,做大市值,并保持一定的高股价是最理想的,不仅对公司形象,哪怕从减少股民诟骂角度,也不希望高送转后成为低价垃圾股。所以,除了配合炒作,配合后续资本运作,高送转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对盈利前景的信心。
笔者做过一个2007年底前上市股票的分送转统计,选取了分送转比例最高前200家公司,输入到行情软件中,做10年涨跌幅排行计算。200家公司,只有2家录得下跌,涨幅超过1倍的有184家,涨幅最大的头一版的名单,几乎就是这10年全部A股涨幅第一版。
有人说,送转就等于拆细,不增加股票价值。是的,从一个静止点看是这样,但换个角度,就不那么简单了——中国人喜欢“一言以蔽之曰”,常常忽略硬币的另一面。公司的分配政策,也是要有一定内容做后盾的。如果一家公司,分送转后再分送转,且利润常能创新高,或业绩填权,那就不简单了。
所以,在小市值中挑选股票,除了上市年份,还有一个就是分送转比例和频率。如果一家公司,上市3年,还没有送过股,转过股,或只是象征性地实施一次,那这种股票基本上还是抛弃为妙。这一条,也适合其他规模组的上市公司。
(原标题:高送转里有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