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从Amazon Go看国内无人零售 技术是应用中的“双刃剑”?

2017-10-24 07:25:5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离大规模复制尚有距离

相较于Amazon Go的谨慎,国内无人便利店的玩家却是越来越多,而早在上海出现首家24H无人便利店时,店内就已经拥有所谓的人脸识别安全系统,但人脸识别实际上也是有难点的。

据记者此前了解,人脸识别在线下场景的应用比线上场景更为复杂。与在手机上使用,或实验室场景下的内测不同,商用的真实应用场景复杂多变,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挑战更大。比如,白天和晚上的光线不同,对采集的图像质量会有影响;因为用户体型不同,面对固定摄像头的角度和姿势各异,会进一步加大识别的难度。

楼自昂认为,目前国内兴起来的无人便利店和Amazon Go设想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别。“比如Amazon Go要实现即拿即走,从技术核心和传感器数量上都有较高的要求。Amazon Go的技术核心是计算机视觉,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货架动态识别的技术支持。目前国内包括缤果盒子等使用的是RFID技术,也就是每一个产品上面都需要一个标签。另外类似猩便利等使用的技术则是用户主动扫码,在偷盗率控制上难度较大。所以Amazon Go整体上的技术投入成本非常高。”

“国内的无人店无论是阿里的淘咖啡快闪店、苏宁体育无人店,还是缤果盒子这类微型店,都是把机器识别这个最重要的环节放在出口位置的门禁上,而非店内实时跟踪顾客。不管是用反欺诈能力不高的RFID技术,还是更原始的顾客在出口门禁机器上自助扫描商品标签,都属于比较初级的技术,严格说还不算真正意义的拿完即走的无人店。”关健向记者指出,无人便利店的这些方案还有待在实践中找到与中国超市环境相匹配的地方,比如超市收银员的劳动力成本真的已经高到无法承受了吗?”因此,巨头做无人店更多的是属于跟风,给新零售技术研发提供一个性感的场景,创业公司更多是冲着VC去的。

根据楼自昂的说法,无人便利店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技术方面,就是技术瓶颈市场上整合,没有突破。因为很多技术都是掌握在各个大企业手上,但企业与企业在技术上无法实现共享,整个行业的发展就会滞后。

目前行业内资金已经很火了,资金应该是不缺了,缺的就是高精尖的技术和算法。由于太多的资金和小型玩家入场,而他们对于无人零售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计划和成熟的技术支持,所以如果短期内大量案例失败的话,未来的资金也会成为无人零售行业新的困境。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