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江汉平原的潜江属于插花贫困地区,全市有3个省定贫困镇,3个重点老区镇。立足贫困地区的特色,该地将龙虾产业作为了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仅以“虾稻共作’扶贫为例,2016年潜江共有9102名贫困对象实现了脱贫致富,该地农民跳出了“种粮不挣钱”的怪圈。
如今的关山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几年前还主要种植棉花。2013年,该村通过流转土地,集中了1.1 万亩土地进行“虾稻共作”,效益显著提升,不少村民实现了“一年养殖,一年脱贫”。
扶贫先扶智 小龙虾产业更需培养技能人才
然而,虾稻共作生态模式的推广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小龙虾产业扶贫也不只是向贫困农户提供低价虾苗和补贴这么简单。扶贫不仅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智力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善于“造血”。
“前几年收益不行,后来在科学养殖下,(虾稻共作)实现了增产增量。”杨安彪告诉央广网记者,几年前潜江市将虾稻连作、虾稻共作的养殖技术编写成书,他参照着书本内容、结合田野的实际情况,开始了虾稻养殖的探索。此外,杨安彪也会参加潜江市龙虾养殖协会组织的培训,听取专家的建议。
要想彻底扭转贫困局面就要做到“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各政府部门对此也形成了共识。据介绍,潜江市农业部门为从事小龙虾养殖的贫困对象,劳动部门为从事小龙虾加工的贫困对象,商务部门为从事小龙虾餐饮服务的贫困对象均提供了免费培训。
渔洋镇跃进村是潜江的一个贫困自然村,全村总户数345户,共有贫困户124户。2015年,跃进村挂点了精准扶贫,实施了小龙虾产业精准扶贫。潜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在该地举办了小龙虾精准扶贫养殖技术培训班,教授实用和先进的养殖技术,不少村民觉得获益匪浅。
虾壳也能“变废为宝” 企业加入助力生态扶贫
除了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帮扶,企业也积极参与到了小龙虾产业的扶贫大军之中。比如,当地小龙虾加工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投资建设“虾稻共作”单元,返租给贫困户养殖,签订保底价回收产品合同,并为贫困农户无偿提供价值500元的虾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