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支付王国”炼成记

2017-10-15 08:17:5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联的横空出世,在网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待定和其“断直连”的原则宗旨下,二维码支付的行业前景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然而,支付机构的创新也并未止步。

  近日,支付宝刷脸支付产品开始逐步在应用层面进行推广。

  “也许有人认为现在的支付方式已经足够便利,为什么还要开发刷脸支付?我们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除了服务当下,也想着眼于未来。”蚂蚁金服CTO程立告诉经济观察报,“大家都知道,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都以人机交互方式被颠覆为标志。第一次是PC在民用和商用领域的普及,第二次是智能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下一次,也许我们连手机都不用了,每个人、每个物品都将被数据化,变成传感器,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都将直接相连。过去几十年,互联网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未来也许用不了十年的时间,我们就会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基于这个考量,我们在生物识别技术和‘拿了就走’的物联网支付技术上不断突破,为这样的一个未来做技术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卡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之时,在支付变革的破立之间,银行们的态度需要在创新和审慎之间寻找平衡,既要接受和拥抱创新,又要严守风控的底线,如何做到收放自如一直是银行们面临的严肃课题。

  比如,针对眼下正处于应用突破前夜的刷脸支付等生物识别支付手段,近日,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高级经理廖志江就曾公开表示,移动金融在使用生物特征仍应审慎:“生物特征是属于敏感的信息,如果生物特征信息丢失,危害性比密码还要严重。要制定生物特征所配套的应用规范,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用户信息安全。”“无论无卡支付怎么发展,支付始终是基于卡基发生的。我们对于银行卡的未来还是有信心的。”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产品部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银行也有自己的创新,但很大程度上也会借力。比如银行采纳银联的二维码标准,一方面是因为和银联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确实是认同Token的技术标准安全性更高;但与此同时,银行和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机构也有深度的密切合作,无论是线上网购还是线下场景的二维码支付,都有相当规模的卡基交易。”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