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中国平安多渠道服务实体经济 践行精准扶贫促农民增收

2017-09-28 16:42:50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8日讯 今日上午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兼新闻发言人盛瑞生、平安资管总监鲍培和、平安产险农险部总经理阳中义出席保监会新闻发布会,并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平安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进精准扶贫有关情况。

盛瑞生表示,中国平安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承保重大项目、推动普惠金融建设的同时,不忘坚持“对社会回馈,建设国家”的经营理念,聚焦农村金融和教育扶贫,响应“精准扶贫”号召,通过积极探索和尝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多渠道服务实体经济 创新精准扶贫建设

盛瑞生表示,截至2017年6月末,平安人寿投资服务实体经济已经超过1100亿元。其中,通过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投资实体经济余额898.53亿元,其中既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南水北调项目,亦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有促进能源建设的核电、水电建设项目;通过基础设施股权投资计划、铁路建设基金优先股、中保投基金等形式支持国家公路铁路建设220亿元,其中仅铁路建设基金优先股就达119.06亿元、京沪高铁项目达63亿元,中国平安是京沪高铁项目除中铁以外最大的资本支持方。

2015年以来,中国平安旗下公司平安产险配合工信部、保监会和财政部,与保险同业合作开发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为“中国制造”高端重大技术装备提供保险保障和品质增信服务。截至2016年底,平安产险已经为走向海外的首台装备项目提供超过180亿元金额的保险保障。

据盛瑞生介绍,平安产险积极利用科技创新,完善农业风险管理机制,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升级。2017年,平安产险利用互联网+无人机新模式重塑传统农险作业方式,实现单人独立完成大面积承保验标与理赔查勘任务,农险作业效率提升近40倍,有效突破传统农险推广中人力投入多,作业范围小等局限。

在精准扶贫方面,盛瑞生在会上介绍称,2016年,中国平安在业内率先成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委员会,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担任委员会主任,下设农村保险业务组、农村大病业务组、农村医保业务组、农村银行业务组、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组五个专项工作组。旗下产险、寿险、银行、信托、普惠等专业公司任各小组成员,重点聚焦“保险下乡”、“医保下乡”、“银行下乡”和“互联网金融下乡”四大业务板块,为实现脱贫目标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形成具有平安特色的金融“四宝”扶贫模式。

多层次管控措施确保资金运用安全

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中的潜在风险也颇受关注。发布会上,鲍培和表示,“要利用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稳定性高的独特的优势,服务实体经济,做实体经济的服务者和价值的发现者。同时也要确保保险资金的独特特性,一个是安全性,一个是流动性,一个是效率性,要把这些结合起来。”

鲍培和从三方面介绍了平安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第一是前置管理,从资产负债的管理到大类资产配置管理,提前预估整个金融市场到投资品种的风险的收益,通过分散效率和集中度控制确保风险可控下的最佳收益。“近三年来,平安的保险资金的固定收益类的资产始终保持在80%以上,权益类的资产的配比在17%以下,配置结构比较稳健。”

第二是战术的资产配置管理,结合保险负债端的负债特性,通过主动的拉长久期的策略,合理安排现金流的方式,积极的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投资,并通过这种战术资产配置的管理,挖掘期限溢价和流动性的溢价。以此在保证实体经济流动性需求的同时,保证保险公司的稳健和收益。

第三是技术的运用。鲍培和介绍,针对具体的项目和产品,平安集团通过投前、投中、投后这种全流程的风险管控,监控、防范、应对市场的波动和信用风险,其中除了平安已有的一整套投资的管理的流程以外,平安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金融科技的成果。如战略配置、战术配置都用了智能投资的系统,减少了人为干预产生差错的可能。

鲍培和表示,三个层次的风控管理措施起到了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平安保险资金已投的所有的项目,没有发生过一起风险事件。

点对点扶贫 推出免息免担保“平安扶贫贷”

在精准扶贫上,中国平安近年来探索出一系列点对点的扶贫模式。

阳中义介绍称,近期,平安产险与贵州省台江县签署了《保险助推脱贫攻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全国首个全产业链保险深度介入、可让贫困户“低门槛参与,无风险经营”的免息免担保扶贫模式。

他表示,与传统资金简单捐赠的“输血”扶贫模式不同,“台江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充分结合险企特点并加大投入制定了免息免担保的“平安扶贫贷”。

“创新之处是,一方面‘平安扶贫贷’通过‘保证保险+全额贴息’等手段实现扶贫资金的‘免息免担保’,降低运作成本,撬动扶贫资金顺畅运行;另一方面通过风控机制和政府监督相结合,实现农户‘见货不见钱’的贷后闭环管理,直接将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户的生产资料购买等,落实保险扶贫‘造血’功能。”阳中义说。

据了解,该模式已于近期在台江县聚焦食用菌产业先行落地,将惠及台江县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未来还将向新疆、陕西、河南、湖南、湖北等地推广,预期将在一年内带动5万至1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平安四宝”丰收 扶贫模式结“果”

日前,马明哲收到一份特殊的中秋礼物,来自平安集团扶贫村的特色农产品“平安四宝”以及两位扶贫“村官”的来信。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2016年扶贫工作考核中,平安扶持的两个村成绩在广东全省一千多个贫困村中名列前茅,其中一个村获得第一名。红薯、茶叶、柚子和黑豆,也被当地村民亲切的誉为“平安四宝”。

“平安四宝”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平安驻村扶贫干部的汗水浇灌和平安特色扶贫模式的创新实践。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中国平安及旗下全国各地机构共接受精准扶贫任务近300项,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借助不断完善服务网络、优化保险产品、加大险资投资力度、深耕智力扶贫等举措,走出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扶贫济困之路。

在农村扶贫上,中国平安积极探索公司干部员工进驻农村当“村官”的道路,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2016年,平安干部员工带领扶贫工作组进驻广东河源紫金县龙窝镇,利用资金和技术,帮助村民种植红薯、茶叶、柚子和黑豆,并借助集团综合金融优势帮村民开拓销售市场。

对此,盛瑞生在会上表示,将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利用科技创新技术,整合现有渠道,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同时,进一步扩大“精准扶贫”的成效,把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输送到贫困地区。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