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就涉及到普惠金融供给双方的能力建设问题。“从普惠金融供需两端的关系来看,关键点在于投资者适当性问题,也就是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另一方面,要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让消费者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并承担适当的金融风险,引导树立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此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更好的实现普惠金融供需两端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匹配,使产品与客群,风险与收益,风险与能力相匹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说。
不过,在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时,也不能忽略其中蕴藏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晓艳直言,首先,金融科技或互联网手段,有可能使得风险更为隐蔽,传播速度更快。再者就是金融脱媒风险,金融服务脱离银行体系,不在监管范围之内。第三就是金融机构的技术风险可能会加大,最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监管套利的风险。
新金融玩家如何“补水”?
由于我国金融二元结构根深蒂固,大量小微企业、贫困人口游离于传统大型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范围之外。“大机构”不愿做“小生意”,客观上未能对有金融需求的群体实现服务全覆盖,服务实体仍存短板。
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金融机构补充的新金融企业应势而起,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工场街道……开启了一场推动普惠金融“上山下乡”的运动,让曾经被传统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随着竞争加剧,新金融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加便捷优惠,真正推动普惠金融从普走向惠。
新金融玩家是如何为缺少金融服务的群体“补水”的?“针对个人信贷领域,在20万以内的授信额度区间,我们看到了一些机遇,实实在在的把这些资金输送到整个中国的实体经济。”人人贷联合创始人张适时认为,服务实体经济,一方面要能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则要做到风险可控。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要留意这个人在借到钱之后,生活是不是变得更好了。这应该是本质,而不是背后的现象。
专注个人普惠金融服务11年的宜信普惠,也制定了自己的“三步走”策略。据宜信普惠产品与运营中心总经理田颖介绍:第一步,要了解客户最难的问题,燃眉之急是什么?第二步,针对普惠人群提供全面的小微金融服务;第三步,帮助客户建立使用及管理资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