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市值灰飞烟灭扩张战略确需反思
9月16日,在互联网视频平台暴风集团内部年会上,暴风集团CEO冯鑫回顾了自己创业初期到现在的三次压力,表示大风吹不倒无事之人。暴风内部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了一部分演讲实录。乐视危机发生以后,暴风总被拿来和乐视做类比,相似的业务布局、财务并表、股权质押等。暴风的市值从2015年369亿元人民币,缩水到7月18日停牌时的67.1亿元。冯鑫反思,在这场危机中,暴风为什么会受到影响,受到质疑和挑战?冯鑫罕见坦承:“暴风到今天为止,真的没有一个很强悍的业务。暴风以前是一个二流的视频平台,尽管暴风魔镜和暴风TV做得非常好,但到今天,还不是非常结实。”冯鑫说,过去暴风在内控和管理上有不严谨的地方,当压力增大的时候,那些脆弱的地方,有漏洞的地方都有可能出事,“可能过去一个合同签得不严谨,可能过去某个重要的资本方沟通得不顺畅,或者拿了别人的钱拿了一年没有理过别人”。
市值从369亿元缩到67亿元,八成市值灰飞烟灭,这真值得反思。曾经风云一时的暴风集团,如今也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更要命的是,市场动不动就拿暴风来和乐视相比,一种不祥的暗喻让人心生芥蒂。这种暗喻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扩张模式、产业选择等,确实又有些相似之处,难怪人们有这样的联系。常常有人说,要善于把压力变成动力,这是对的,但也不是每一种压力都能转化为动力,有些压力还是要排除,有些不恰当的决策还需要改变,有些不适宜的做法要取消。企业发展要有梦想,但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实施方案。在资本市场,既要有鼓动投资者热情的成长空间,也要有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收入,如果只讲明天的灿烂辉煌,而不顾今天的投资回报,资本市场是不会买账的。
房地产业遇十字路口红豆有意回归服装业
9月15日晚间公告显示,红豆股份控股股东红豆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增持红豆股份90473406股,占公司总股份的5%。至此,红豆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公司总股份的60.38%。在最近两年多的时间里,红豆股份控股股东红豆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共进行了多轮增持,持股比例从2015年第一次增持前的51.15%到目前的60.38%,持股比例整体上升将近10%。一般来说,增持股份是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有信心的表现,也是向市场传递出利好信号。2015年7月以来,红豆股份的股票价格上涨了83%。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的时间也是红豆股份加速转型期。不过,从财报表现来看,这家公司转型成效还是个未知数。据媒体报道,红豆股份转型的思路是从原先的“房地产+服装”的双主业发展,回归到单一主业——服装,逐步强化服装主业的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从2003年开始,为增强盈利能力,红豆股份选择进入房地产领域,此后,公司便形成了双主业发展的局面,房地产业务一直在红豆股份占有重要位置。财报显示,2016年全年男装业务营业收入13.42亿元,同比增长16.12%,占总营业收入的44.13%;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15.90亿元,同比增长12.48%,占总营业收入的52.29%,房地产业务收入占了红豆股份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还要多。红豆的主业是什么?显然已经不是服装业,而是房地产业;红豆的情况,大致是中国实体经济的写照:干什么都不如干房地产!从资本需要盈利的本质看,红豆选择房地产是正确的。如何看待红豆回归服装业?想必有两方面可能,一是房地产业现在走到十字路口,飞速成长的局面不复存在,主动缩减业务是一种明智选择;二是服装业经过多年洗牌和市场复苏,有可能重现生机,是红豆这样的品牌大显身手之际。
格力公告否认入主夏利决策不能靠空穴来风
9月18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澄清近日“造车”传闻,“公司及公司高管团队从未就入股事宜与天津一汽夏利进行磋商,也未前往并入驻天津一汽夏利,未就入股事宜与天津一汽夏利达成过任何一致意见。”此前,关于格力团队现身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夏利)并且参观了天津一汽工厂的传闻甚嚣尘上,关于格力要收购一汽夏利的消息更是满天飞。格力电器的正式公告否认了相关传闻。有媒体说,格力欲收购一汽夏利的风声其实已经刮了很久。另一方面,近两年,以空调起家的格力在空调业务的优势逐渐缩小后,开始了多元化的转型布局。从2016年年底董明珠宣布以个人身份,拉上大连万达的王健林携手几家集团入股珠海银隆后,格力要造汽车的传闻似乎被证实。而一汽夏利由于经营状况不佳,也最容易被收购,这也是“被传闻”的另一起因。
传闻是市场信息中的“常客”,有的是无风不起浪,有的是空穴来风,有的是真情预演。格力与一汽夏利传闻如此像真的,也是不容易:不仅有鼻子有眼,有人物有企业,还有原因有结果。但最终,格力收购夏利一事成了个传说,一切只能以正式公告为准。但也要看到,在发达国家多少已经被列入“夕阳产业”的汽车业,在中国还是香饽饽,还是各路资本争相进入的热门领域。夏利的亏损也算不轻,急需大企业、大资金的介入,这是所有传闻的“出发点”之一。或许可以说,一汽夏利这类汽车企业,格力不进还有其他企业谋求进入;另一个角度看,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的格力,不进一汽夏利也许有更好的选择,不进汽车业也许有更适合的拓展领域。作为投资者,传闻不可不看,但不能完全依赖于此,还是要以企业正式公告为准,只有正式公告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准绳。
上市公司十名员工如此规模效益堪忧
员工人数最少A股上市公司是哪一家,员工数最少能有多少?这顶“桂冠”落在上海创兴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头上。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员工总数10名(含管理人员)。在成为创兴资源之前,这家公司曾经有过三个名字:厦门大洋、创兴科技、创兴置业。1999年5月27日,厦门大洋在上交所上市,主营业务为烤鳗加工、水产养殖和速冻蔬菜加工出口。后来几经变更,2007年公司将名字更改为创兴置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房地产公司。但不巧的是,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国内房地产市场降温。这一年,创兴置业房地产收入同比下降三成。此后,公司再一次转型到铁矿石领域。先后收购两家矿业公司后,2011年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铁粉销售收入已超过房地产,公司更名为创兴资源。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全球铁粉价格持续下跌,且公司2006年收购的神龙矿业停产检修,导致产销量骤降,2014年净利巨亏近4亿元,2016年亏损1.28亿元。如果不是2015年靠着理财收入扭亏为盈,公司会被暂停上市。
印象中,上市公司都是较为强大的企业,都是某个行业或领域的龙头,市值以千亿计,营业额以百亿计,就业人数以万计,都很正常。只有10个员工,跌跌撞撞以亏损为主的营业表现,真难以让人相信:这是中国的上市公司?这是中国沪市主板的上市企业?而以“600”打头的上市公司牌号,告诉我们事实果然如此。不知道监管层如何评价这类公司?不知投资者会怎样评价这样的上市公司?只是怀疑,在上市名额如此珍贵的中国资本市场,怎么会容忍10个员工、营业一直处在亏损边缘的公司占着名额?其实,许多不符合常理的事,必然有蹊跷,必然有难以启齿的某些黑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上市企业应该有多少员工,但是仅有10个员工恐怕违背上市公司正常运营的基本要求。希望监管层举一反三,看看中国资本市场还有哪些奇葩事、奇葩企业,用常理推定,用法规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