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银行折返校园贷 利率最高不超过6%

2017-09-18 08:51:4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正规银行和电商巨头应该是未来校园贷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银行有资金成本的优势,电商巨头有消费场景的优势。”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曾表示。长江商报记者采访中,这一说法得到多位金融行业人士的认同。

  互联网金融“淘金者”退离校园市场

  一个轮回之后,像秦先生这样的校园互联网金融“淘金者”,最终不得不退出校园贷市场。

  “比谁的价格低,比谁的校园代理提成高,比谁的高校网点铺得多。除了资金实力雄厚的几家,中小平台很快就‘败下阵来’。”秦先生对长江商报记者回忆,在最“热闹”的时期,购物、3C、美容、教育、旅游等均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借贷平台的身影,大学生网贷平台机构多达100多家。

  秦先生一直坚持将平台持续运营到2016年6月决定退出。他说当时的同行中现在还在坚持做校园市场的,几乎少之又少。

  “有的平台是基于资金能力不足退出,有的平台是风控跟不上不良率高,还有的平台是后来在监管上不合规,被‘责令退出’。”9月16日,有资深网贷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直言。

  事实上,2016年4月起,银监会和教育部开始出手整顿校园贷市场。2016年8月银监会明确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今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等发布通知,明确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大学生业务,规定已经从事校园贷的网贷机构一律停止增发新标的,并对存量业务制定整改退出计划。

  过度挖掘校园市场引发连锁问题

  “本身开拓业务不难,但是大学生的旺盛需求与其还款能力并不匹配。若过度挖掘大学生的借贷需求,不仅会引发不良高企等行业问题,还会引起社会问题。”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盲目给大学生借贷额度之后,用高利率覆盖高不良的校园网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偿债问题,其他连锁反应也会接踵而至。

  “大学生并没有很强的识别能力,即使天天讲,大学生依然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群体之一,‘校园贷’问题也是一样,大学生根本不能完全理性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借贷,这一责任就需要转嫁到金融机构、学校和家庭三方。”长期做学生工作的大学辅导员蔡老师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