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罗仙仙 发自广州
8月31日,苏宁云商发布半年报,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消费金融”)的半年度财务数据也浮出水面,这是最后一家披露半年报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财报发现,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并实现利润大幅增长,仅杭银消费金融1家亏损。布局消费金融市场的资本方,在今年上半年几乎都尝到了“甜头”。
其中,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联金融”)的半年报相当亮眼。今年上半年,招联金融实现营收22.97亿元,同比增长2602.35%,净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982%,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远超整个行业。
截至8月11日,招联消费贷款余额已突破360亿元大关。开业仅两年半,招联金融提前4个多月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贷款余额300亿元的经营目标。招联金融相关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经历两年的扩建期,今年的涨幅其实是正常现象,是公司整体发力的表现”。
凭借今年上半年在营收状况、利润涨幅、贷款余额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招联金融由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第二梯队跃居行业第二,仅次于早年布局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金融。
净利同比增长982%
招联金融是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携手创办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招商银行旗下永隆银行和中国联通各自出资50%,注册资本20亿元,总部位于深圳。
2009年8月,银监会正式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各设立一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试点,中银、捷信、北银、锦程等4家首批消费金融公司成立。
四年后,《消费金融试点管理办法》修订,试点城市由最初的4个城市扩大到16个。2015年,消费金融试点全面放开,业内人士称之为“消费金融井喷式发展元年”。
迎着消费金融发展的风口,招联金融在2015年3月开业,完全利用互联网模式来获客和经营,无直销人员,风险管理依托大数据、基于小额分散识别和控制风险。
“招联金融从创建之初就是纯线上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在国内是一个创新。仅半年的试运营期,已经通过纯线上的模式获得了几百万的客户,特别适合年轻人。”招联金融相关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招商银行2015年年报数据显示,招联金融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发展注册用户 646.87 万户,贷款余额 20.28 亿元,不良率 0.63%,以小额高频次的消费贷款为主。
虽然获取了海量注册用户,但招联金融在开业当年还是亏损了。2016年,招联金融扭亏为盈,实现营收15.33亿元,净利润3.24亿元。
今年上半年,招联金融持续发力,实现营收22.97亿元,同比增长2602.35%,净利润5.41亿元,上半年净利润已超越去年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982%。
半年报显示,2009年入场的中银金融与捷信金融在净利润和营收收入上均领先于招联金融,但涨幅却远不如招联金融。中银金融2016年、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51亿元、20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2亿元、5.37亿元;捷信消费金融2016年、2017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是68.26亿元、88.6亿元,净利润分别是9.31亿元、4.96亿元。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申沛庆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大多扭亏为盈,与公司的风控有直接关系。“消费金融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搭建、运营都需要一定时间。如今各个公司的体系更完善,面对的人群、放贷的额度都更广更大,盈利就能实现。”她说道。
8月31日,招商银行副行长刘建军在一个发布会上透露,截至7月末,招联金融累计授信客户1260万,累计放款超过1400亿元,户均贷款约6000元,不良率1.28%,大大低于银监会同业平均数据。
倚靠两大股东
消费金融包含银行发放的消费货款、信用卡透支、“白条”类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等内容。在消费金融市场的产业链条上,除了消费金融公司,还有银行、互联网电商、分期购物平台等一起参与,共同角逐。
越来越多的参与主体正在切入消费金融市场。据银监会披露,现已开业和筹建中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达27家,小贷公司近万家。
背靠“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有着先天优势。刘建军表示,传统商业银行在技术应用方面并没有完全落后,并且商业银行具有客户大量的交易数据、账户信息、交易行为等,所以只要重视金融的投入,就能够在金融科技方面走出很好的路径。
坐拥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两大股东的招联金融,似乎是这种先天优势的最好注解。招商银行拥有丰富的风控经验、零售业务口碑和资金实力,中国联通拥有近3亿用户及行为数据,两者皆是招联金融的强大后盾。
在招行和联通的APP上,都设置了招联“好期贷”的链接窗口,可直接完成借款、分期购机等操作。
合作渠道是招联金融的主要获客渠道,目前有支付宝、招行手机银行、联通金融、美团、卡牛、土巴兔等线上渠道,也有美联英语、华尔街英语等O2O渠道,还有母公司提供的线下渠道。
同期进入市场的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金融”), 则是以重资产的线下模式为主,先是从重庆百货的线下场景试水,继而大规模扩张至全国各地。今年上半年,马上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3亿元,为招联金融净利润的1/4。
申沛庆认为:“两家公司抢占的市场、资源都不一样了,在场景的渗透率上招联做得更好,应该说整个生态机制都发展得比较成熟。”
对于招联金融的潜力,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皆持乐观态度。近日,招商银行披露,拟向招联金融增资6亿元,并授权管理层向相关监管机构履行报批程序。随着中国联通将按同比例增资,招联金融注册资本将从20亿元,增加至32亿元。
此次招联金融增资若顺利落地,将重回注册资本金行业第二的位置,仅次于注册资本为70亿元的捷信金融。
三足鼎立
从2009年伊始,内地消费金融市场发展了八年之久,历经纷争,终于呈现出以中银金融、招联金融为代表的银行系,苏宁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为代表的产业系,以及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为代表的电商系的三足鼎立格局。
对于银行系、产业系和电商系,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张东曾形象比较过它们的竞争力优劣。他认为,银行有资金来源又有资产端,但是没有消费入口;像天猫、京东这样的电商,有消费入口、资产投放,但是没有资金来源;小贷公司没有场景,风险的挑战更大;而非纯粹信息中介型P2P 企业是一手贴资金、一手贴贷款,这就表示,只要贷款收不回来,就得“打碎牙齿肚里吞”。
2014 年开始,京东、阿里两大电商巨头分别推出了“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产品,切入消费金融领域。据京东的公布数据,“京东白条”自推出后为京东带来了月均25%快速用户增长量,截至今年6月底,白条交易额与去年同期增长600%。互联网平台入局加速释放产业活力。
申沛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阿里、京东在消费金融的潮流中是稳赚难赔的大赢家,因为他们有亿量级别的用户和丰富的消费场景,他们可以果断地决定去开展消费金融业务,而只需要在支付环节增加类似白条的支付功能就行,成本很低,用户体验也很好。”
面对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的凶猛势头,加快建设自身的线上消费场景,成为了银行系、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的首要任务,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上述提到的招联金融增资已经是今年行业的第四例。
今年5月,捷信金融注册资本一举从44亿元增加至70亿元,继续成为行业内注册资本金最高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6月,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拟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和转让股权,注册资本将从3.2亿元增至4.2亿元。
“增资背后是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公司在场景开发上越来越丰富了,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广。”申沛庆分析认为,占据资金和风控优势的消费金融公司,在迅速发展过程中有强烈的增资欲望,既是保持优势,也是占领市场。
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显示,当前内地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含房贷)估计在6万亿元,预计消费信贷规模到2020年可翻一番,超过12万亿元。
不过,在消费金融快速扩张的背景下,风险管理也日益暴露出问题。仅过去半年,已有三家消费金融巨头被监管机构罚款,罚单总金额接近1000万元。
其中,马上消费金融因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等相关内容,被罚39万元;湖北银行控股的湖北消费金融因违反规定从事未经批准的业务,被罚50万元;北银因“拉人头”骗贷事件接连两次收到银监会的罚单,9月1日领下罚单高达900万元。
“信贷规模是在首先扩大的,市场潜力是很可观的,但在抢占市场、业务竞争时,更要保持行业的良性发展。”申沛庆发出了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