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今年1月份京冀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协议签订后,在燕达医院就医的北京患者办理异地转诊手续后,还可以实现就诊费用持卡直接结算。“从建院之初缺人、缺技术,1000张床位只有不到30位患者的小医院,到如今年门诊量28万多人次的大型综合医院,毋庸置疑,北京为燕达输入了大量‘养分’。”燕达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协同发展:
打破地域限制
除了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北京—燕达医疗服务项目外,京冀联手的项目还有:服务首钢等在京企业外迁的北京—曹妃甸医疗合作项目;为申办2022年冬奥会提供医疗卫生保障的北京—张家口医疗合作项目;旨在逐步形成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区域医疗中心的北京—承德医疗合作项目;要在北京和石家庄之间形成具有一定医疗辐射能力的区域中心的北京—保定医疗合作项目。同时,京津冀三地医疗卫生正在逐步建立区域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扩大三地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资料共享等合作。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在带动津冀医疗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进京外地患者的比重。一升一降之间,改变了此前不平衡的双城医疗关系,让两地协同发展更加紧密。”高小俊说,北京市卫计委按照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了医疗卫生领域的“负面清单”制度。一方面,严控北京市东、西城区及五环路内的新增医疗资源,初步遏制了大医院的盲目扩张;另一方面,引导核心区优质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转移。
“北京市卫计委已经规划约20个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疏解项目,目标是疏解总床位5600余张;通过与国家卫计委及委属委管医院的沟通,初步形成了13家委属委管医院的疏解意向项目汇总。目前,在北京周边地区初步形成了33家医院或院区构成的医疗服务带,总床位达到29946张,占全市床位总数的26.4%。”高小俊说。
“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诊患者中,69%是北京本地病人,31%是外地患者,外地患者中来自河北的最多,每年就超过820万人次。从数据看,三地每位医生日均诊疗人次中,河北仅为北京和天津的一半左右,这说明河北不仅要增加医疗资源配置,更要提高诊疗效率。”北京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曾公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