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贾晋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刘典(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6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75%—1%调升至1%—1.25%,同时宣布将在今年开启实施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
时隔3个月,美联储再度加息,既在市场意料之中,却又不同寻常。因为此次利率调整,背后凸显出美联储政策与经济基本面脱节的现象。
失灵的“泰勒规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联储放弃货币数量管控的方式,开始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1993年,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 泰勒根据美国的实际数据,提出了著名的“泰勒规则”来解析美联储的利率决策机制,把利率的确定和失业率、通货膨胀绑定在了一起,具体表现为,如果通货膨胀过高,那么必须升高利率,如果失业率过高,那么应该降低利率。
从美国劳工部公布的5月非农报告来看,5月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13.8万人,市场预期为增加18.2万人,远远低于市场的预期。不过,美国5月份失业率进一步下降至4.3%,为近10年新低,劳动参与率也继续下降0.2个百分点至62.7%,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寻找工作。
与此同时,受汽油和新车等产品价格的影响,美国PCE物价指标在触及五年最高水平后出现回落。3月核心PCE同比仅增长1.6%,明显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
面对差强人意的就业数据和不及目标的通胀率,美联储依然提速加息周期,过去分析美联储政策导向的“泰勒规则”已经失灵,我们需从美国经济基本面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出发,寻求一个合理的答案。
美联储的“生意经”
理论上来说,金融条件应该作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枢纽管道。而事实是在美联储加息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断下行,屡创新低。这也意味着即便没有加息,实体经济借贷成本下降、宏观金融条件宽松已成大势所趋。
过往美联储加息时,长期利率也会上升,金融条件会趋紧。此次加息,美联储的政策导向与华尔街的反应却与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背道而驰,通过加息和缩表试图进一步释放“流动性”,营造宽松的金融条件。如何解释美联储与市场的脱节,我们应当先从美联储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切入。
在美联储法案中,国会设定的联储政策目标为:充分就业,稳定的物价,适中的长期利率。但是作为美国事实上的“央行”,美联储也有自身的部门利益。
2009年,美联储释放巨量流动性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挽救美国金融业。2012年,为了提振疲软的经济走势,美联储推出了第三轮“无限期”量化宽松政策。
在美联储一路“买买买”的宏观政策助推下,美股一路高涨至21300多点,比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最高水平14115点还要高50%以上。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美国资产价格普遍被高估。6月,美银美林对210名全球顶级投资者的月度调查显示,84%的投资者认为美股是世界上被高估最多的资产,这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甚至比1999年美国科技股大泡沫时还多。
美联储5月FOMC会议纪要就曾在加息暗示和缩表纲领之外,再一次发出对美国部分资产类别价格过高的警告,尤其是商业地产估值过高,容易面临高位的波动性风险,从而对金融稳定造成影响。正是为了对冲未来可能引发的金融安全风险,美联储加息、缩表双管齐下,在全球“流动性”争夺战中主动出击。
全球流动性争夺战一触即发
6月,全球金融市场都面临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在中国,6月也是“钱紧”的日子。6月初至今,30天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大涨51个基点,是2013年以来同期涨幅最大的一次。同时,自2013年6月以来,国债收益率曲线再次“倒挂”,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6月8日涨6个基点至3.66%,超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3.65%。
而在过去的六个月,全球信贷脉冲(信贷增量占GDP比重)骤降,德国、意大利、墨西哥的信贷脉冲都出现了显著地下降,美国的信贷脉冲也降至负数水平。而信贷脉冲的急剧下降往往是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先兆。
如何在这样的紧急时刻为美国金融行业打造安全的降落伞?这是美联储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此次会议的决定也指明了未来全球流动性争夺战的路径图:一方面通过加息,吸引资本流入美国市场,缩窄流动性外流闸门,从而为过于高估的美国资产价格提供超额流动性支撑;另一方面,缩小资产负债表,抛售量化宽松期间大量购买的金融资产,防范金融风险。
而美国增强本国市场吸引流动性的举措,必将导致全球其他国家资金面的进一步萎缩,从而被迫参与到这场全球流动性的争夺中。
2017年全球经济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寒流”,美联储加息,只是全球流动性争夺战日趋白热化的前奏。而这一切变化,无疑会重塑全球经济版图的布局,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展望,应持更加审慎的态度。(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贾晋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首席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宏观经济、全球治理、创新与产业政策等。刘典,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