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擅长的就是让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快速跑起来,然后在跑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同时跟进这些新的机会。”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孟昭莉表示,一开始共享经济项目是去存量,最常见的就是滴滴打车之类的。现在的共享经济项目,更多地变成了增量,比如共享单车,由企业采购自行车进行分享,而不是个人来分享。
“像共享单车这样的业务并非真正的共享。”德勤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领导合伙人周锦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它由一家科技公司所有,这是一种租赁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伍旭川也认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共享经济项目,和理论上共享经济与共享金融的范畴存在一些差别。理论上的共享经济是充分发挥闲置资源的作用。
不过,在刚刚出版新书《分享经济的爆发》的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阿鲁·萨丹拉彻看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租赁形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经济,意味着从以所有权为基础的消费变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分享为中心的不需要所有权的消费。
人为制造不少闲置资源
尽管对于当下很多共享经济项目是不是“伪共享”,业界和学界仍然存在争议。但是,被认为是共享经济泰斗级的研究学者阿鲁·萨丹拉彻坦承,“目前来看,分享经济除在交通和住宿领域取得成功外,其他领域还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对于资本热捧的诸多共享经济项目,有人提出质疑:是否真的存在需求?会不会造成浪费?
一些学者提出风险资本和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投资共享经济项目,看中的是其迅速收集的用户数据,而非共享经济本身。
而资本的狂热追逐,又会导致产能不断增加,造成资源浪费。以共享单车为例,融资-造车-投放-再融资-再造车-再投放,已成为各家的主要竞争模式。
有评论指出,它们不是激活闲置资源而是人为地制造不少闲置资源。
“各大公司线下持续不断地铺量新车,不仅导致自行车存量进一步增长,还让很多公共空间被多出来的自行车挤占。”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表示,但是,现在判断共享单车项目是否存在浪费还为时过早,因为需求量仍然较大。
不过,在一些人看来,类似共享充电宝这样的项目解决的是“伪需求”。
且不说将那么大一个高功率的充电柜摆在人流密集的商场、超市有安全隐患,就是即将进入实际应用的无线充电技术,也会极大解决手机充电的瓶颈,让共享充电宝失去相当大的价值。资本一旦失去兴趣,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充电宝等物品损坏率较高,容易造成大量破损物品堆积,也会产生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