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是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的概念。相对于传统金融所倡导的“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普惠金融最大的突破,是在一定程度上颠覆金融服务的传统理念,使得弱势客户也可得到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6)》认为我国目前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处于“构建基础”阶段和“促进融入”阶段之间,强调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很大程度是由于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重点应当放在包括“软件”和“硬件”在内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
金融基础设施能促进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的产业资本的积累。金融基础设施越发达,金融体系的弹性越高,其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就越强。从中国现阶段国情分析,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主要源于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匮乏。当基础设施不完善时,就像在没有高速公路的前提下,车辆跑到每小时百公里以上,不出事故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在没有完善的指标体系、征信体系、监管体系、法律体系的生态环境中,普惠金融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制约。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当务之急。
令人鼓舞的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使得金融服务边界不断开阔,从而引发了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与巨变。互联网金融中的“互联网”所代表的范畴是通过网络和信息系统促进不同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加有序运转,通过建立完善交易体系促进金融资产流转模式升级,通过大数据技术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和风控水平。因此,“互联网+金融”可以看成“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所体现的是以互联网和新兴技术为依托的数据分析能力、清结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运营保障能力。在金融科技创新广泛应用的同时,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则最大程度地激活了普惠金融的活力,将互联网金融“这池水”养活。
作为普惠金融的积极践行者,恒昌一直注重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组建了聚焦前沿和创新技术的研发团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研究、应用,以强大的计算和建模能力,将其应用于信用管理、风险定价、量化决策、精准营销等方面,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以云计算、分布式联机处理为代表的技术,则改变了传统的IT技术架构,实现了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社会共享性,降低了投入和维护成本,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另外,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立足于建立一种点对点的互信机制,形成“去中心化”的组网架构,从而提升公共服务的可信度。恒昌将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视为一项动态、长期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遗余力地建设和完善,以期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作出贡献。
普惠金融作为一种覆盖面更广、可获得性更强、长尾特征更为突出的金融服务方式,相较于传统金融,需要更加批量化的传播与流程处理方式以降低成本,获得经济效益的可持续,这就需要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同步提升。恒昌在普惠金融的实践中,不断夯实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的根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技术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普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