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构建城市新体系 催生发展新动能(3)

2017-03-23 10:34:55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环境可持续(环境承载力)。新的城市体系将通过多中心布局更好地疏解拥堵,缓解、消除城市病,通过城市集群化发展更好地提升资源环境的综合利用效益,促进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进而不断优化以资源永续利用和良好生态为支撑的发展承载环境,可持续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

以五大战略举措催生中国城市新体系

——实施重点发展城市群体系化发展战略,形成城市群分工合作和专业化联系以创造新红利。一方面,把发展城市群作为规划构建中国城市新体系的战略要点,通过构筑城市群内部多层次梯度演进的城市规模体系格局,推动实现群内大中小城市(镇)真正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综合利用水平。另一方面,以城市群内的主要城市为支点有序推进城市群之间分工合作与专业化联系,把创造、释放城市群体系的正外部性和新红利作为新常态下开发中国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手段。

——实施大城市放开发展战略,以多中心布局创造、释放和共享规模经济红利。第一,放开大型及以上城市的人口限制,将限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方针调整为限定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的方针,中心区人口超出最优规模应配合市场决定的规律,建立多个中心和次中心。第二,鼓励城市群内有条件的大中城市有序扩大规模,在合理规划下引导发展成为规模更优的城市。当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人口超出其最优规模应遵循规律规划构建多中心城市群。第三,强化大城市和城市群规划与管理,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以及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与效率,引领多中心大城市、多中心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施小城镇差别化发展战略,让小城镇依托大城市共享外部经济。一方面,改变过去笼统提出全面发展小城镇的做法,调整为在城市群内全面发展小城镇,支持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小城市(镇)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发展城市群之外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培育、支持重点城镇和特色城镇发展。同时,考虑到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还应支持边境地区、特殊资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城镇“点状开发、适度平衡”,让这些地区具备一定条件的小城镇更好地成为衔接城乡的桥梁支撑与纽带节点。

——实施多尺度多中心城市发展战略,释放、共享正外部性,克服负外部性。第一,完善中国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城市群尺度、大城市内部尺度的多中心布局,构建由政府、企业等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各中心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交通等连接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多尺度多中心城市体系创造和释放更大的正外部性提供软件与硬件支持。第二,推动多中心间形成联动发展,在空间形态多中心的基础上实现功能上的分工协作与一体化。第三,加强对各空间尺度上多中心布局的科学规划引导,使多中心规划顺应市场规律并与各地区的发展实际状况协调匹配,实施过程中统筹全局,循序推进。

——实施空间与功能的网络化发展战略。第一,发展城市空间网络。构建区域整体性空间网络化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推动以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引导东部城市网络沿着快速陆桥通道、江河通道等向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扩展延伸,形成更加高效的东中部一体化与全国互联互通发展格局。第二,发展城市功能网络,提升城市体系的整体功能,避免“大而全”的同质竞争,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功能互补,让城市间在制造、金融、科技等功能上进行链网分工合作,以不断发挥网络正外部性。同时构筑广泛的联系通道,推进联系方式由单向、非对称联系向多向、多样化对等联系转变,让各节点通过多向选择融入城市分工链网联系体系中。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