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组织体系:从孤立城市向城市群体系转变,形成一网五带三十群城市群体系。城市集群组织能够创造、分享规模经济和正外部性,克服负外部性。城市群将成为中国城市体系的主体形态。未来中国将形成:以东中部一体化城市网为一网,以东北沿京哈线城市发展带、西北沿陇海-兰新城市发展带、正西沿长江上游城市发展带、西南沿沪昆线西段城市发展带以及东南沿海城市发展带为五带,以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三十个城市群为主体的集群化组织体系。规划中国大国城市体系首先要实现从孤立城市向城市集群化组织体系转变,把大中小城市(镇)的协调发展方针具体到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规模体系:从塔尖型向哑铃型转变,将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体系。大城市是经济增长的“高地”,小城市(镇)是衔接城乡的“桥梁”。哑铃型的城市规模体系兼顾了大城市与小城市(镇)发展。未来中国将建立超大、特大、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超大特大若干,大城市上百,中小城市过千,小城镇过万的城市数量体系。
规划中国城市新体系需要实现大、中、小城市(镇)人口规模分布从塔尖型向“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转变。
——城市结构体系: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将形成至少四尺度多中心的结构体系。多中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空间结构布局,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从理论推导,未来中国都将可能形成“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城市群尺度和大城市尺度的多中心结构”体系。规划中国城市新体系需要改变“摊大饼”、单中心设计,在城市内部实现大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在城市群内实现从核心城市独大向多中心协调发展转变,在全国范围规划多个中心城市群和多个中心城市。
——城市联系体系:从等级化到链网化转变,将形成多功能城市链网化的联系体系。链网化联系是城市间开放特征和分工协作深化的内在要求,随着分工深化和多中心出现,不同中心在综合功能、金融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制造功能等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城市功能上,中国城市体系将从垂直联系主导的等级化联系向水平联系主导的网络化联系转变;在城市空间上,中国城市将从点联系、线联系主导向点线结合、面网延伸转变。规划中国城市新体系要改变按城市人口规模和行政级别设计等级化的城市体系做法,建立功能互补的链网化城市体系和空间平衡的网络化城市体系。
城市新体系将使新型城镇化迸发中国发展新动能
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是发展新动能的核心内容。如果实现集群化、哑铃型、多中心和链网化四个转变,多中心群网化的城市新体系将迸发中国发展新动能。
——经济增长(经济竞争力)。大城市和城市群内的中小城市(镇)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会持续增加,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也将不断释放。同时,大城市和城市群形成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将会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放开大城市限制,鼓励城市群内的中小城市(镇)发展,不需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也能更好地确保国家宏观经济获得更好的增长率。
——社会公平(社会凝聚力)。新的城市体系将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城市纳入协调有序的发展机制中,让不同城市和地区融入分工协作和互惠互利的网络化有机联系系统,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进而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提升社会公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