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搬迁,受益的是群众,主体也是群众,这意味着搬迁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响应。
位于潼南区最北端的米心镇高坎村山高坡陡、交通闭塞,村民房屋大多依山而建,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区内决定修建一个能容纳80户人口的集中安置点,将高坎村村民搬迁出来,不料,村民们却一致拒绝搬迁。
究其原因,只因为村里人舍不得老祖宗留下来的老房子和那几亩地,担心搬迁后无地可种,没有生活来源。于是,工作人员就时常上山为村民讲解土地流转、务工等政策,鼓励村民打工挣钱,假以时日,才终于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
如今,在高坎村生态移民安置点,记者看到,整洁宽敞的街道旁绿树成荫,青灰色琉璃瓦盖成的二层小楼一字排开,水电气网、太阳能路灯、雨污分流等设施样样齐全。趁着冬日暖阳,不少村民还在村公共服务中心外打起了乒乓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村里的一位老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许多村民都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高坎村家家门前通公路,贫困户户户住上新房子”。据了解,高坎村生态移民安置点还被重庆市建委评为“市级农民新村”。
“自2012年区里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已经集中修建了多个安置点,如塘坝镇的天印村、太安镇的小寨村等。”周宗说,仅2016年,全区就搬迁1052人,同时,还为改造危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8000元至10000元的资金补贴。截至目前,全区已实施危房改造23030户,落实补助资金23938.9万元。
项目建好 干部不倒
3年来,在扶贫工作中,潼南区涉及扶贫领域无一例职务犯罪案件发生,仅以涉农领域为例,2015年职务犯罪案件发案率与往年相比下降90%,农业、林业、水务等领域,发案率均为零。
“‘项目建好,干部不倒’,就是要求各级各部门把6亿元的扶贫专项资金全都用到刀刃上。”辛国荣坦言,而健全扶贫预防机制,便是有效遏制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区内及时印发了《潼南区开展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实施意见》,通过常上“反腐课”、倡导“腐败不想为、不敢为”的舆论引导,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也是精准扶贫的“助推剂”,更是任何单位、个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为此,潼南区狠抓扶贫领域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着力加强四大机制建设:首先,建立扶贫资金监管工作联席会议。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完成各部门在职权范围内的监管职责;其次,建立扶贫领域基础数据信息共享机制。由区检察院主动了解扶贫部门涉农资金数据库的相关动向、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做到与区级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再次,建立健全违法违纪案件的揭露、发现、移送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最后,强化基层,建立健全预防配套机制。如推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在区、镇街、村三级对扶贫项目名称、地点、规模、资金来源、补助标准等内容进行公示。
制度先行,成果收验。记者了解到,为准确掌握专项预防整体效果,潼南区扶贫办、检察院还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在玉溪、柏梓、寿桥三个扶贫镇进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三个镇的脱贫干部职务犯罪发案记录均为零,所有贫困村均实现整村脱贫。
“前期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精准施策,而在巩固脱贫成果过程中,还需稳健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大政府的兜底保障力度,争取实现今年能巩固、明年有提升、后年奔小康的工作目标,力争到2018年,原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全区贫困发生率稳定控制在3%以下。”谈及未来,辛国荣很有信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冉瑞成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杨露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