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球首创的3D生物打印血管在动物体内实验成功的消息,在生物医学界引发轰动。实现该技术突破的领军人物,就是成都高新区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美国毒理科学院康裕建教授。
康裕建只是成都生物医药圈诸多“名片”中的一张。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102名,生物医药企业1000多家,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生物医药研发重镇。
通常,沿海发达城市才是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和生物医药研发的首选之地——成都不沿边不靠海,何以能让孔雀“西南飞”?
引才不为装门面
为产业所用,展人才之长
“回成都后,我感觉自己如鱼得水。”谈起这3年的创业经历,陈元伟很开心。他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回国前曾在拜耳、雅培等制药公司担任资深科学家。2013年,他创办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创药业”),成为国内新药研发领域的一颗新星。
记者到访时,陈元伟刚刚搬进天府生命科技园的新办公楼。他领着我们参观实验室,介绍从国外招来的博士研发团队。在顶层的大阳台,他比划着介绍,将来这儿要搭起太阳伞、咖啡桌,让科研人员轻松休闲、交流、碰撞。他的考虑是,未来海外人才越来越多,公司该有国际范儿!
2005年,陈元伟第一次回国,首站选在上海,先后在张江白鹭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和睿智化学公司担任高管,2008年担任成都睿智化学公司负责人。虽然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做创新药,让中国人吃到更便宜的好药。后来,他决定辞职,在成都创业。“这是因为我看重成都高新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
“人才追求的是事业和发展,我们要创造环境,以产业留人。”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的女部长甘立军告诉记者。早在数年前,成都高新区就制定了发展生物医药的顶层规划,着力引进这方面的人才,给予支持、培育成长。
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为解决陈元伟创业面临的资金难题,成都高新区下属的成都高投注资2000万元雪中送炭。如今,海创药业研发的抗癌新药已进入三期临床,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上市。
吸引高端生物医药人才来成都工作,陈元伟为难的是,开不出与国际大公司持平甚至略高的薪水。成都高新区则对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给予补贴,企业负担轻了,陈元伟有了去国外挖人的底气。目前,陈元伟组建了一个由国际生物医药的大公司前高管或顶级大学专家组成的5人核心团队。
陈元伟等高端人才的先期入川,带动了后续人才的不断集聚。更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2016年三位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携其团队落户成都高新区。
“我们引进人才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是要真正为产业所用,展人才之长。”甘立军说。
引才不是一引了之
持续关注成长,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虽然把项目落到成都高新区只花费了半个小时,但李进从来没有为5年前的这一匆忙决定感到后悔。
回成都创业前,李进是全球领先制药公司阿斯利康的化合物科学全球总监。2009年他回国参加欧洽会时,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他曾多次到上海张江和江苏苏州、常州等沿海地区考察,但都没有下定决心。2011年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进到成都高新区汇报项目创业。“本来计划汇报30分钟,没想到只用了20多分钟时,高新区负责人就诚挚邀请我们回国,并承诺了支持条件。”
打动李进的,除了成都高新区领导层的专业见识,更有其服务效率和持续性。“公司刚创办,成都高新区就免费提供给我们1500平方米的场地,使用期3年,后来又增加到3000平方米,享受房租减免。凡是写到纸上的扶持政策,一定按时办到,不用我费功夫去找,高新区会主动来落实。”李进说。
2012年,他组建了成都先导药物开发公司,进行原创药研发,建立了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药物筛选“种子库”。这项工作能极大提高靶向药物的筛选效率、加快创新药物研发进程。
人才引进来、产品做出来,如何开拓市场是许多企业面临的难题。为此,成都高新区也对症下药,想方设法帮助初创企业开拓市场。2015年到2016年,成都先导药物开发公司的营业收入增加了4倍。同时,公司还储备了治疗青光眼、肿瘤、乳腺癌等疾病的候选新药,成为国内生物医药的明星企业。
“我们的人才政策以问题为导向,对人才的成长保持持续关注,不是引进来就万事大吉。” 成都高新区人力资源开发处副处长王磊说。
目前,全国的人才政策多数以3年为期限,但3年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才刚起步。王磊介绍,成都高新区每年会在创新创业5年以上的企业中,遴选一批企业,支持其长期发展。在发展关键期,扶上马再送一程。
引才不靠“砸钱”
拼“软实力”,通过人性化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创办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回国后的第一站,康裕建任教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起初,他对成都的印象是:很休闲、不浮躁、很特别,“能够沉下来打麻将、喝盖碗茶。”创业后,让他感触更深的则是成都惜才爱才的氛围。
2014年,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上,康裕建向嘉宾阐述3D生物打印研究构想,没料到成都高新区负责人当即表达了合作愿望,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邓绍平更是当场向康裕建表示,如果你能成功,我愿意第一个做3D生物打印技术制造人造器官移植手术。
成都高新区帮助康裕建搭建了研究平台,他的设想得到了多方位的支持,让他对创业有了更多底气和信心。人性化的服务是成都高新区引才、留才的重要法宝。
甘立军认为,人才专注创新创业,不应让他们在生活上分心。为解除高端人才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成都高新区推出了许多特殊政策——
在子女教育方面,高端人才的子女可以选择中小学,只要他们提出要求,高新区就会为他们“牵线搭桥”、帮忙办理具体事宜;
在就医方面,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高端人才可以提前预约华西医院的专家,随到随诊;
为消除引进人才的“孤独感”,在成都高新区的帮助下,陈元伟创建了高新区人才发展促进会,经常举办各类活动,让归国人员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针对一些外籍人才“办证难”的问题,成都高新区还拟推出“地方粮票”,帮助他们解决在买房、办银行卡等方面的难题。
去年底,成都高新区发布了《“菁蓉高新人才计划”政策》,计划设立50亿元人才资金,面向全球招揽人才。这项被誉为“人才十条”的政策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甘立军说,生物医药高端人才“西南飞”,主要是成都高新区有市场化、制度化的服务体系。“金杯、银杯不如口碑。”甘立军说,“资金支持上我们肯定跟沿海发达地区没法比。所以,我们引进人才不能靠‘砸钱’,而是拼‘软实力’,同时也更多地面向国际化,面向市场化,通过企业和平台引进人才。”
据介绍,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引进的高端人才没有一人跳槽到沿海发达地区去创业。
一个人才创办一家企业,一家家企业聚集成一个产业。除了海创药业、先导药物外,这里还诞生了蓝光英诺、奥泰医疗、优途科技等一批有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除了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这里还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国内首款智能掌上超声设备,以及陆续进入临床的多款创新药。
只要假以时日,成都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将给世人更多惊喜。(喻思娈 刘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