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魏后凯:发展县域经济从未过时(2)

2017-01-16 17:34:5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从县域城镇化来看,各县域都需要推进城镇化,即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也存在推进城镇化的问题。我国县域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各省区的县域城镇化水平也低于省域城镇化平均水平。

从县域信息化来看,县域信息化对于县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县域信息化包括城镇(县城、建制镇)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应该形成城乡一体的信息网络。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通过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变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高品质产品、个性化服务,加快需求的升级换代,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需求拉动;在公共服务领域,将补齐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的短板,为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撤县设区”影响几何

记者: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撤县设区”数量持续上升。“撤县设区”被认为是城市化水平的体现。您怎么看待“撤县设区”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魏后凯:撤县设区属于行政区划调整的范畴,科学的行政区划调整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县改区已成为一些城市拓展发展空间,做大城市规模的普遍做法。造成撤县设区快速推进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扩张的需要。当一个城市发展空间不够、需要用地指标的时候,就会通过撤县设区来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城市集权的需要。县改成区后,规划建设的某些权限就会上收市里,有利于大城市在辖区内进行统一规划,有利于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但是,这也助长了大城市的“摊大饼”现象,一些地方总是想依靠行政区划的调整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1997年,国务院批准最后一个撤县设市的行政区湖北汉川后,正式冻结县改市,到现在已近20年的时间了。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大潮下,将下属的县(市)改区,纳入城市行政区范围,壮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成为很多大城市通常会采取的方式。目前全国中心大都市已基本将周围的县(市)改为区,一些普通地级市也纷纷将周边县市撤县改区。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城镇规模增长呈现两极分化:大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数量越来越多,人口和空间规模急剧膨胀,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而中小城市比重甚至数量在不断减少,小城镇相对在衰退。这样不利于城镇化的推进。

破解城镇两极化发展的现状,重点是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尽快恢复设市工作,探索多元化设市模式,主要采用县改市、镇改市和切块设市三种模式。对于建制镇改革的方向,应该扩权强镇,发挥建制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激发建制镇的内生动力,把建制镇做大做强做好。每一个建制镇发展好了,县域经济就发展好了。

县域治理统筹推进

记者: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治理的要求不断提升。您觉得县域经济发展与民生、环保、产业升级的结合点应该是什么呢?您认为未来县域治理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呢?

魏后凯:县域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民生、环保、产业是一个纵向的概念。一个县域任何问题都存在,如党建问题、基层工作问题、产业发展问题、社会治理的问题、城镇建设问题和信息化问题,等等。

县一直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县域发展在国家发展和治理中非常重要,县域经济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县域治理不仅仅在于推动经济发展,还要统筹推进民生建设、社会秩序、民主法治、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均衡发展。

我认为未来县域治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大县域环境治理。目前我国县城、建制镇、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与城市的差距很大。如2013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9.3%,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建制镇比例只有18.9%,村庄只有9.1%。又如2013年城市燃气普及率为94.3%,建制镇只有46.4%,村庄只有19.8%。因此,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二是加强县域乡村治理。现在,城市治理已经实现社区化,而农村治理水平相对较低,未来要实现城乡社区统筹治理。三是县域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行全域规划、全域保护、全域管理,一些有条件的县域要实行全域旅游。四是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如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经济日报记者 刘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