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国货“初长成”:先把笔尖上的故事讲好(2)

2017-01-13 17:32:31    山东商报  参与评论()人

1948年,中国第一支国产圆珠笔在上海丰华圆珠笔厂诞生。改革开放以后,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带动下,制笔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但企业散弱小、缺乏科研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原因,导致行业成长“内力”不足,一直制约着制笔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步伐。

陈三元表示,圆珠笔看似简单,其实涉及到一个国家制造工业的方方面面。“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比如,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陈三元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依赖进口。

最近,好消息终于传来。据媒体报道,日前,太钢集团完成了笔尖钢制定标准工作;在一家制笔企业的测试实验室里,用太钢集团原料生产出来的圆珠笔芯正在进行第六轮极限测试,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据称,经过近千次极限测试,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实现了不同角度下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断线的技术成果。测试结果表明,圆珠笔出水均匀度、笔尖耐磨性基本稳定,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相当。受到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影响,近日来,“太钢不锈”股价一路上涨。

“经济账”到底应该怎么算

“圆珠笔头”的商业价值究竟如何?有人算了一笔经济账,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没有必要什么都自己生产,为一个小笔头付出高额研发投入“不划算”。

有一篇文章称,此次太钢集团取得的进步值得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制笔行业“进口依赖”的困局,但圆珠笔笔头技术不再是高精尖,甚至已成夕阳产业。

该文从行业角度分析称,水性笔以及中性笔成为了后起之秀,它们对笔尖和笔座的工艺要求远低于传统的油性圆珠笔,某些水性笔的笔尖采用普通的杆形钢芯即可,对光滑度要求也很低,许多厂商甚至不用钢材都能做出水性笔的笔尖了。而且,圆珠笔笔头的技术门槛和技术含量都已经不高,成为了“鸡肋”。

文章最后提出,对研发圆珠笔笔尖技术进行大力投入,多少有些舍本逐末的意味,在熟透了的传统产业拼命,取得的效果往往只会事倍功半。

这篇文章,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和国内一批企业的想法,事实确实如此。据了解,中国钢铁企业过去不产“笔头钢”,并非完全出于技术难度,背后真正的原因是觉得“造不如买,成本太高”,“经济账”没有算清楚。

对此,另外的声音是怎么说的呢?

新京报报道,太钢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建民曾对此回应说,企业行为肯定都要考虑盈利。易切削不锈钢材料应用比较广泛,笔尖只是其中之一。印刷机上的小零件以及轴类、电子类、小马达类产品都要用到它。除满足国内使用外,通过加工直接出口,市场前景也是很广阔的。而且,能力到位了,对相应的一类技术都能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成为某一块的标杆企业。这不仅对企业自身有好处,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也大有裨益。

当然,有好的产品和有好的销路还不是一个概念。有报道披露,太钢的笔尖钢材料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的条件,但目前销售并没有完全打开。有媒体据此评论,“如何才能让核心技术为企业带来相应的市场和收益,这值得人们深思。看来,圆珠笔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显然还需要更多的类似故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