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合作,实现区域利益平衡共赢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多年来,地区发展不平衡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掣肘因素。因此,必须走出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思维框框,把互利共赢、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区域合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实现区域合作的全面提升和整体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差距不断拉大,比如广东有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江苏有苏东苏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于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南京大学教授杨德才建议从三个方面平衡区域发展收益以提升各方参与区域协调合作的动力:一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二是实行适当跨界治理模式;三是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区域合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区域中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从合作早期的物质交换、商品交换、人才交换,到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合作,合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深化合作,就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倡导协调合作,从战略高度进行产业合作,促进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企业推动作用,真正把合作推向实际。”
实际上,对于如何加强区域间协调合作,已有先行地区进行了实践性探索,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便是其中之一。2011年设立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广东创新区合作的重大部署。合作区面积468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7.3万人,按照规划,合作区到2020年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人口20万。
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苏生认为,合作区的发展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探索意义,一方面可以振兴粤东西北战略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精准扶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还有专家表示,港澳合作也为区域协调合作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新时期粤港澳区域合作,应该以香港为龙头,把珠三角每个城市的会展、物流、航运,整合成一个体系。”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投资经济教研室主任杨英建议,新时期粤港澳合作要向港澳学习以市场经济机制为核心的做法,促进粤港澳经济运行机制适度转型。
破除障碍,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破”“立”结合,在加强地区间合作创新机制建设的同时,也要破除阻碍合作创新的壁垒,实现人才、资源、生产要素更加自由畅通地流动。
交通是承载着不同地区要素流动的“血管”,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发达便利的交通。
前国家体改委研究所国际比较室负责人、香港经济导报前副总编辑邹蓝表示,交通影响各个区域协调合作效率,需要优先解决交通不便这一问题。“以虎门大桥为例,虎门大桥是联系珠三角东西两岸的唯一陆路通道,但其交通非常拥堵,在这种情况下,珠三角东岸和西岸无法畅通地互相交流。”邹蓝说,“交通瓶颈解决后,珠江口旅游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把实体经济、服务业和珠三角东西两岸经济都拉动起来。”
同样,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也提出了交通建设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粤东地区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该地区高速公路、一般公路、机场、港口密度远低于珠三角地区。因此,邹蓝建议以深圳为节点,打造一个以海陆空枢纽集成为一体的东部综合交通体系,让深圳和粤东地区实现快速联动性的发展。
除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地区的软环境也至关重要。“为什么粤东包括其他地区有些方面比较落后,跟营商环境有较大关系。营商环境包括地方政府服务观念、干部精神面貌、不正之风、文化上的自我封闭,等等。”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主任、广州航海学院航运经贸学院院长黄小彪分析认为,广东协调发展需要打造优良的粤东西北营商环境。
还有专家认为,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定位自身发展方向,避免同质化。广东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珺认为,我国现在500万—1000万以及5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发展不足,无法支撑城市未来体系的发展,要通过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500万—1000万或者100万—500万人口城市的发展。
此外,专家还建议要合理布局城市层级架构。“未来制造业要走出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布局,形成完整合理的结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认为,“城市密度越来越重,这是我们城市发展面临的大困境。这需要周边层级架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这样的层级架构才能疏散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