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领域国企改革更见效果。部分专家和国企负责人认为,相较于垄断行业的“旱涝保收”,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忧患意识更强,改革更早、更彻底、更有成效。先行先试的企业基本集中在竞争性领域,有效经验和做法也紧密切合市场。
区域性困难拖慢国企改革。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邵宁介绍,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由于产业结构偏重、企业历史包袱多等原因,新出现了一批困难国有企业,如龙煤集团去年亏损45.1亿元。这些新困难企业一般规模大、职工多、负债率高,地方政府能力、财力上难以实现自行处理,使国企改革面临新挑战。
“地方领导想不想改,是否主动改革,要看是否有担当意识。”上海国资运营研究院秘书长罗新宇认为,面对本轮国企改革中的“硬骨头”,一些地方政府和国企负责人在国企改革中缺乏主动性,总抱着“等中央政策明朗再说、等别人先走走再看”的心态,导致区域内或者企业改革进度被拖慢。
罗新宇认为,国资国企改革跟当地资源禀赋、经济条件相关,不同区域改革面临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不尽相同,很难做到全国步调一致。例如东北地区国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么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好,上海、山东等地的主要需求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激励机制,建议根据各地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