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具体实施方案时,中核集团国际合作开发部副主任刘长欣介绍,中核集团未来的国际化工作将分为重点工作、重点跟踪、一般跟踪三个阶段分步实施。重点工作阶段,包括巴基斯坦等国家,开发策略为全面对接,主动出击,设立驻外工作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合同模式,满足业主技术及本地化需求。并寻求政府支持,提供优惠的融资条件;重点跟踪阶段,包括沙特阿拉伯等国。开发策略为紧密跟踪,设立项目开发组,分析业主需求,提供建议方案,通过开展技术交流,获取业主认可,最终建立合作机制,为项目建设做好前期准备;一般跟踪的开发策略为实施跟踪,建立沟通渠道,维护客户关系,利用国家平台,做好技术推介,提供核电可行性研究咨询以及开发研究堆、核技术应用合作,为今后的合作奠定基础。
目前,中核集团已经针对不同国家启动了相关阶段的工作。与阿根廷签署合作合同的重水堆和压水堆(华龙一号)项目有望于2017年、2019年开工建设;与埃及、沙特等20多个国家已顺利开展核能合作,并争取实现自主技术方案出口。
根据多家市场机构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核电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之巨。这意味着随着如果国际化战略进展顺利,中核集团的公司业绩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地位也将水涨船高。“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国际化战略还将提升中核集团的国际影响力。”刘长欣表示,随着华龙一号在更多国家开工建设,中核集团的国际合作经验会日益丰富,这不但会提升中核集团的软硬件实力,还会使我国的技术标准、建设标准走向国际市场,使华龙一号和中国核工业成为更具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国家名片。
作为中国核工业的龙头企业,中核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还不仅于此。刘长欣补充,通过国际化,中核集团有望促成我国核工业全产业链出海。“只向海外输出建设能力是不够的,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中核集团可以将国内产业链中的技术、设备、运营经验等逐步向海外输出。这样一来,整个产业链企业都能获得成长的机会,随着全产业链竞争力的增强,中核集团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不言而喻。”刘长欣这样解释。
从福清5号机组来看,华龙一号的设备国产化率可达89%,其出口将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转型升级机遇。每出口一台核电机组,需要8万余台套设备,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可创造约15万个就业机会,单台机组投资约300亿元,考虑到天然铀、核燃料、运维、退役等全产业链的贡献,单台机组全寿期直接带动约1000亿元人民币。
中核集团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在公司制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对上述天然铀、核燃料、运维、退役等产业链环节均有涉及,除了要推动这些环节的发展外,更是希望这些产业链环节能够迅速提高竞争力,并逐渐和华龙一号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一同构建我国核工业产业链的国际影响力。
(责编:孙阳、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