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专家:供给侧改革离不开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3)

2016-11-24 08:00:13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全国工商联第九届副主席程路:

  不把民营企业这步棋走活 改革很难推进

去年11月份,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和意见,如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话题。

面对供给侧改革,民营企业需要思考哪些问题?

第一,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和希望在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本应是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和希望,但是现在却最沉闷。民间投资增速从去年的10.1%一路下滑到今年一季度的3.6%,上半年跌到2.6%。与此同时,政府和国企投资快速增长,这种国进民退的状况,在社会投资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果民间投资不能恢复,这一轮经济下行将面临危险局面。民间投资为什么剧烈下滑?因为民营企业家对预期没有信心。比如,PPP作为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平台,并没有真正平等地对待民营企业。今年以来,全国PPP项目已有12万亿之巨,最终有多少落到民企头上?本来政府制定的“非公36条”非常好,执行好36条就行了,关键是不落实。

第二,民营企业发展不起来,症结不在民营企业,而在国企。很多亏损及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都是国企,因为民企等不到成为僵尸企业就已被肢解或跑路了。这一轮房价上涨,全国不少地王的“金主”都是国企。国资委曾明确规定,除几家主营业务是房地产的企业之外,国企都要退出房地产行业,但是并没讲什么时候退出,也没有出台强制退出措施。美国经济复苏为什么比较快?金融危机前,美国曾一度全力发展虚拟经济,透支实体经济,影响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注重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和扶持。奥巴马之所以能够连任美国总统,获得较高支持率,就是因为实体经济、高科技的发展。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出口占了世界总出口的20%,甚至出台了实体经济促进法,学徒促进法等等。所以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就要踏踏实实地在实体经济上下工夫。

第三,民营企业的投资渠道不畅,投资的结构要调整。如果民企仍然在传统产业上投资,跟国企的优势产业去竞争,可能收不到太好效果。未来民企可以进入文化、体育、娱乐、养老等社会服务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第四,“一带一路”是民营企业大显身手的地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国家全面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决策。“一带一路”向西把过去位于改革开放末梢的地方,推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带活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经济。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大有作为。有的项目虽然政府已经在做,但是缺乏配套设施,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拾遗补缺。

供给侧改革,希望、前途在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如果不能把民营企业这步棋走活,改革很难推进。对于广大民营企业来说,踏踏实实搞好实体经济,做好自己的事情最关键。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

  稳增长、调结构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必要前提

从稳增长、调结构的角度观察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问题,我主要谈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如何看待当前经济持续下行。到目前为止,我国经济增长虽然稳定在了6.7%,但仍属于2010年以来的最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波动,但没有出现负增长,除1990年和1991年出现过两次降至4%左右的情况外,30多年年均增长率9.6%。毫无疑问,在投资的边际收益大幅度下降和外部需求明显不足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不可能长期维持在10%左右的高增长水平,而且从一个较长时期(比如到2030年或2050年)角度看,同其他发达经济体一样,最终我国经济增长率也会大幅度下台阶、呈现所谓“L型”。但是,在我国经济仍然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支撑经济增长诸多因素还大量存在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实际能力不会大幅度下台阶,实际经济增长率则会因短期因素影响而呈现一种左高右低的“W型”变化轨迹。宏观调控的任务则是避免实际经济增长率持续降至客观存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之下。中央把稳增长放在了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的前面主要是因为,如果增长稳不住,甚至掉到6.5%以下,与2010年相比,实际失业的人数就会增加500万甚至600万,不仅到2020年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以及眼下的调结构、促改革等等都可能成为一句空话。这也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重要原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