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动图新闻页面 > 正文

人民日报痛批《黄河大合唱》被“恶搞”:是对历史的亵渎

2018-01-29 08:59:57  大众网    参与评论()人

伴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一群人一边吼着“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一边摇头晃脑故作癫狂,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时而扭动屁股乱舞手臂……最近,一个“年终奖”版的《黄河大合唱》视频流传在网络上。

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大多数观众看后不仅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想“咆哮”:“怎么能这样糟蹋我们的经典歌曲!”

恶搞式表演,在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能逗乐别人固然好,但表演形式和内容本身并非没有底线。

以恶搞经典作品的形式取乐观众,既不是传承经典,也绝非艺术再创作。

《汉书·艺文志》在2000年前就提到了“哗众取宠”的问题,以浮夸的言行迎合观众,借此骗取信赖和支持,说白了就是一种对观众的欺骗。生活的确需要逗笑和欢笑,但一种表演能否达到逗笑别人的效果,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力和水平。一位老艺术家提醒过,“歌词最容易写,歌词最不容易写好”。

娱乐有娱乐的底线,严肃有严肃的必要,调侃经典作品、愚弄

历史

严肃,既僭越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根本无法传递会心的笑声。

图片说明:恶搞《黄河大合唱》

之所以说恶搞经典作品危害甚深,不仅因为恶搞本身的解构负能量很大,也在于“集体无意识”的破坏力量不容小觑。

不可否认,恶搞在表演

时可能激起一些廉价笑声。正因为解构和恶搞经典来得容易,博得的笑声也很廉价,所以表演形式容易被更多人所模仿。有记者发现,恶搞《黄河大合唱》不仅堂而皇之出现在某些公司年会上,还出现在幼儿园、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的晚会上,甚至登上了电视荧幕。嘻嘻哈哈一场看似无足轻重,但廉价笑声中所传播的,并不是什么娱乐精神或者欢笑氛围,而是价值的愈发虚无,道义的愈发破落。以毫无所谓的态度恶搞和篡改经典作品,会在温水煮青蛙中撕毁所本应坚守和捍卫的道义底线、价值认同,从而拉低人们的审美品位,混淆正常的社会认知。由此而言,抵制恶搞和解构,人人都有责。

历史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空袋子”,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文艺作品,同样不是什么都可装的“空袋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草稿纸”。《黄河大合唱》中所歌唱的,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饮马太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是全民族觉醒、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说它是“民族之魂”“不朽之作”毫不夸张。

为图搞笑而篡改这一反映民族救亡之声的代表作,显然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对民族精神的挥霍,与浑浑噩噩的“蓬间雀”何异?

军人常常说,和平年代尤需警惕“和平积习”。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同样需要保持对历史冷漠病和虚无症等和平积习的警惕。

“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历史,抱持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历史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

经典作品

承载着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更有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

年关将至,一些奇葩年会节目被上传到各大视频网站,以此吸引眼球。其中一段名为“精神病医院合唱团演绎黄河大合唱”的视频,近日在网络流传。

视频中,这首抗战歌曲,被表演者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全程“恶搞”,引得台下哄笑不断。

这几年,以另类形式表演的《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公司年会或晚会的热门节目,甚至还曾被搬上电视荧幕。有网友调侃,这首歌被“玩坏了”。

2017年1月12号上传的一段“熊猫明历险记剧组”新年晚会视频里,《黄河大合唱》被篡改成了“年终奖”版,歌词低俗。

表演者戴着熊猫图案的帽子唱到:“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员工激情极度高,老板都把内裤当了……”

在微博上可以搜索到一些《黄河大合唱》的恶搞版,原本的合唱歌曲似乎成了小品表演。

2017年12月29日,山东曲阜某街道中学的元旦晚会


2018年1月22日,银川某酒店的新春联欢会


2018年1月23日,北京某大学国重实验室的新年晚会

这样恶搞的表演形式最早要追溯到2014年4月某卫视《笑傲江湖》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视频今天仍在部分网站可搜。

节目中参赛选手伴着《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做出一些夸张另类的肢体动作,当时这段表演引得现场四位评委大笑,并获得全票通过。

当时这段恶搞视频经网络传播发酵后,一段时间受到广大网友的留言谴责。网友“萌萌的驴狗蛋”说自己不是上纲上线,但不明白这样的恶搞是想表达什么意思,自己完全笑不出来;网友“秀水浪子”认为,生活中可以来点调侃、恶搞,但民族精神的东西是不能去触碰的……

这次恶搞视频再次“沉渣泛起”,《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后人通过中国之声表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认为恶搞歌曲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呼吁有关单位停止这样的演出,并要求限制相关视频的传播。

也有许多网友看过此类视频之后气愤表示,这分明是对革命先烈的亵渎,为什么偏偏用革命歌曲来体现娱乐精神?

目前,该视频已在腾讯、Blibli等视频网站下架。

作曲家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看到后气得一晚上没睡,她认为这种表现形式是对原作品的一种侮辱。冼妮娜直言:“我是很反对的,我父亲是用血和泪来写的这部作品,代表我们这个中华民族之魂,不朽之作。严肃的音乐可以这样的来调侃,他们来恶搞,我觉得是忘本。”

冼妮娜(资料图)

词作者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也表示,他难以接受这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恶搞行为,并且不可原谅:“我特别愤慨那些主办这些节目的人,他们自己的年纪不小,他们会对抗战文化有印象,但是他们却没有感觉、是麻木的,还在以一种廉价娱乐大众的这种情绪下来组织,那我觉得难以接受或者不可原谅。”

据中国之声报道,广西南宁“斗逗乐”喜剧坊,至今仍在舞台上表演这样的《黄河大合唱》。“斗逗乐”创办人马国富认为,传统的表演方式已经吸引不了年轻受众,这样做不是恶搞,也不是诋毁经典,而是艺术创新。

他表示,很多人很难接受“比较超前的”表演形式,觉得是恶搞。不过,笑是观众的事,但演员都是严肃的,这是一种艺术的创新的手法。如果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用正常演唱的方式去指挥《黄河大合唱》,那不会有人看的。艺术,它一定是要创新的。整个从音乐、音符、指挥、武术、舞蹈各方面的演技上面,都等于说是全方位的提升。

虽然类似视频也被网友大量转发,张安东说,他不怪年轻受众,因为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够深刻,但他无法接受有人为了哗众取宠、赚取点击率而对原作进行恶搞。

张安东认为,马国富的说法就是在狡辩,黄河大合唱每个月都会在世界各地演出,有大量拥趸。即便为了传播,也有更好的形式。去年浙江卫视的一档娱乐节目,受众基本上是00、90后,节目里影视明星和专业人士在黄河边合唱的一段《保卫黄河》效果非常好,就令他印象深刻。

在滔滔河水声和澎湃交响乐的衬托下,这期节目感染了很多人,有网友评论说:“听了这么多年,感觉好像这次才是第一次听,太感动了,眼泪根本忍不住。”

据中国之声报道,“90后”声乐教师赵一菲,曾在法国参加这部作品的百人合唱演出。她说,在国外的华人圈中,《黄河大合唱》有着极高的地位。不论在哪里,响起这个旋律,都令人心潮澎湃。而在音乐演出中,这首歌一般也是压轴曲目。

她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对抗战歌曲,的确没有老一代人体会那么深,但如果能现场完整地聆听这部作品,还是非常震撼心灵。

“这首歌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而且它是四二拍的,就有一种进行曲的感觉,然后听着一般只要对这个音乐有感觉的人都会被调动起来。我回国也两年了,最近的一次演出是在国家大剧院,是在结尾的时候唱了保卫黄河,全场观众都跟着在唱,唱到最后也是哭了,就是那种感觉不光是那首歌曲的意义,而且还有那种现场的气势磅礴的感觉,好像就真的是黄河在怒吼啊在奔腾啊那种气势。”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被黄河的险峡急流和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场面所震撼,回到延安后挥笔写下诗作《黄河吟》。同在延安的作曲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在抱病期间用六天时间谱就了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

这就是歌曲《黄河大合唱》的诞生过程。

在2014年,就有网友向有关部门提交投诉材料,要求下架相关节目,但是几年之后,恶搞似乎“死灰复燃”。一方面有人恶搞《黄河大合唱》,一方面也有人不断加入到《黄河大合唱》作品的志愿传承队伍中,黄河大合唱.CN的网站也正在志愿者手中加紧建设。

文艺评论家陈先义曾对此表示十分担忧:“年轻人对红色历史缺乏了解和敬畏,恶搞更多的是源于无知。”他认为,年轻一代要多学学近代史,特别是在对抗战历史、抗战歌曲多些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恶搞这些承载民族情感的历史记忆是多么幼稚。

武汉抗战研究文化学者陈勇认为,“恶搞黄河大合唱”,带来的社会影响是消极的。对于饱含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尤其是抗战歌曲,决不允许“恶搞”。

经典作品,传承下来的是“魂”与“神”。陈勇说,那个特殊年代诞生的旋律,在和平年代依然回响。

陈勇表示,这些歌曲是时代的一个吼声,是民族之声,救亡之声。我们要确确实实正视这个问题,反思优秀的抗战作品,并且用更多方式来传播,让这些优秀作品在我们的时代依然起到精神粮食、精神支柱的作用。我们要有我们的自信,把这些歌曲在活动中不仅要大声地唱出来,更要唱响。


(责任编辑:卢书敏 CN069、孙鑫鑫 CN071)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