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协同治理“强制扫码”(多棱镜)

“强制扫码”并非小事,亟待相关部门、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联合发力,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有效治理

停车场缴费时要先关注公众号才能接着付费、饭店点餐时要先关注公众号才能继续下单……如今,扫码支付代替人工服务成为一种常见做法,但这种本该“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却因部分场所设置的通过关注公众号缴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日常频繁推送广告等情况的出现,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困扰。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强制关注公众号、强制要求使用某些小程序,这些“霸王式”扫码乱象本质上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更严重的是,“强制扫码”将给消费者带来各种风险。从小的烦恼来说,消费者会因此收到商家公众号发送的广告推文、优惠促销等营销信息,导致信息冗余;从大的潜在伤害来说,消费者的性别、手机号、生日甚至身份证等个人信息被商家索取后,有可能流落到第三方平台,埋下个人信息被“多次倒卖”的隐患。因此,“强制扫码”并非小事,亟待相关部门、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联合发力,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有效治理。

事实上,对于此类侵权行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早已明令禁止。如《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规范公众账号推荐订阅关注机制……未经互联网用户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也都有明确规定。一些部门也对互联网营销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范,比如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要求经营主体设置“一键关闭”,以保护用户免遭弹窗骚扰。相关部门应以更强有力的监管举措,将这些法律法规落实落细,有力防范个人信息泄露,更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