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新华全媒+丨连续刷新纪录,解码火箭一箭多星发射(2)

李建强介绍,从经济性和整个的时效性上看,一箭多星是最有效的,国际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项技术。

一箭多星发射考验多

在火箭发射中,如何让个头大小、功能特性、外貌形状等各不相同的卫星“乘客”安全坐好、准点下车,同时下车以后还没有“晕车反应”正常运行,是不小的考验。为此,航天科技工作者设计了一系列精妙的方案。

“实现一箭多星,需要多方面配合。”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副总师马玉海告诉记者,在火箭发射前就要进行大量计算,通过动力学仿真分析各个卫星之间的关系,避免多颗卫星在火箭分离时受到环境的冲击或影响。火箭发射后,涉及精确的控制技术,“就像公共汽车停站一样,到一个站下一批乘客。”

“同时,我们的设计是要留有余量的,确保能够适应一定偏差并避免相互碰撞。”马玉海打比方说,就像停车的时候不能擦着边停,这样门就打不开了,也做不了别的动作。

“此外,研制团队针对远场分离安全性,开展了多批次的分离时序设计与优化,多批分离之间通过火箭姿态的调整,确保多颗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的安全距离。针对电磁兼容性,开展了卫星之间及火箭共同参与的地面兼容性测试。”马玉海说。

据了解,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在一箭多星发射的准备过程中,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以及大量先进技术积累,在力学、材料等多个领域实现联合攻关,规范研制流程,强化质量体系建设,突破6项重大关键技术和13项国内首次使用的技术,丰富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发射能力谱系。

拓展多样化便利进出空间能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将持续提升航天运输系统综合性能,加速实现运载火箭升级换代。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