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县域发展切入观察未来乡村
新京报:《蓝皮书》中提出,以县域为单位、落脚基层社区重塑乡村文明,如何理解?
王立胜: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县域是一个特殊且关键的连接点,这一点,越来越多体现在我们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中了。从文化的角度看,也是一样。在今天,县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现在有很多田园综合体,基本上都是跨村的,有很多甚至是跨乡镇的,对这样的现象,从县域的视角去理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在调研中,也碰到过很多这样的田园综合体,它的大小可能是十几平方公里,也可能是几十平方公里,所以它必然和过去的村庄是不一样的。同时它和乡镇也不同,因为它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而是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旅游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新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一二三产融合的综合体。这样的综合体,改变了原来的农业生产模式,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可称之为新型的乡村生产、生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文化也和过去的乡村不一样了。
新京报:这样的新型共同体,可以理解为基层社区吗?
王立胜:这样的社区,和我们当前所说的农村社区其实并不完全相同。农村社区是一个行政区域,但新型的共同体,则是一个功能区,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产生活一体化。人们居住在这里,也在这里进行生产。同时还是现代化的,它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和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从舒适宜居的角度看,还会更好。
重塑之后的乡村可治疗城市病
新京报:在你看来,未来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
王立胜:从县域开始推动城乡融合,未来的愿景是,城乡之间发展程度的差别会逐渐消弭。我们曾在山东青州调研,青州西南,有60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以前分布着许多个乡镇、村庄,但未来,它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生态功能区。这并不是说空间结构上消除了城市、乡镇、村庄,而是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再有城和乡的差别。这样的乡村,实际上是一个重建后的乡村,也必然有重建后的文化。比如说,这里的人,有原来的居民,也有新来这里创业、生活的人。过去,人们从乡村流动到城市,在未来,流动不再是单向的,城市的人员也会往新的乡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