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玉汝于成,五年接力唤回碧水映京城 | 新京报专栏(2)

据新近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8%,地表水考核断面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平原地区地下水回升5.75米,市域内五大河流全线贯通,纳入评价的48个典型水体处于健康等级的43个,占89.6%;处于亚健康等级的5个,占10.4%;标志性污染物氨氮,年平均值从2016年的5.40毫克/升,下降到了2021年的0.34毫克/升,降幅高达93.7%。以上数字无不告诉我们,不管是水质、水量还是水生态,北京的各项涉水指标已经今非昔比,老北京记忆中的“林成片、湖相连”的景象就要回来了。

消除黑臭水体,治理市民身边污染

黑臭水体与市民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环境获得感的重要来源,其治理被认为是“水十条”的难点。黑臭水体令人不悦的颜色和刺鼻难闻的气味,老百姓仅依据感官即会望而却步。

据北京市水务局早期公示信息,2016年全市共有黑臭水体57条段,长度约为248公里。笔者查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蔚蓝地图及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平台显示,上榜的57段黑臭水体均已完成黑臭清除。

随着重污染水体不断得到治理,水体的治理范围在进一步扩大、要求在进一步提高,新的水体被列入治理名单。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在北京持续实施的三个“三年治污行动方案”期间,总计多达142条、669公里的黑臭水体得到治理。再生水利用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补水河道水清岸绿,2021年实现北京五大河流全部再现“流动的河”贯通入海。之前臭不可闻的污水沟变成水质清澈、生机盎然的亲水乐园。每逢夜幕降临,城市喧嚣褪去,走出家门遛弯的市民越来越多。在提升城市公众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改善了局地小气候、提升了城市水系统的韧性。

对黑臭水体治理前后变化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家住萧太后河附近的居民。萧太后河早期曾是北京人工运河,有过“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的美好过往。随着周边社区扩张,城市管理滞后于人口增长,萧太后河变成了垃圾成堆、污水流淌的“牛奶河”,上榜住建部的“全国城市黑臭水体名单”。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