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漆器工艺厂的体验设计师,在体验课上指导体验者制作漆艺书签。图/新华社
主业之外,你搞过副业吗?
据半月谈报道,疫情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计划或正开展一门副业,拍短视频、做家教、兼职翻译、开网约车等纷纷上阵。一些年轻人通过合理规划在副业上尝到了甜头,但更多人则因一时冲动,让副业变成“负”业。
发展副业,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几年前,“斜杠青年”一度很火,指的便是一群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群。而近来,尤其是疫情以来,或是个人时间变得更加充裕,可以发展更多个人爱好;或是为了增加收入,以抵御未知的风险,总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一门副业。
对于年轻人来说,发展副业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他们大多不甘于固定而呆板的生活,试图寻求另一种发展的可能。这种趋势,值得鼓励。但更需要警惕,如今部分年轻人的副业发展正在偏离原来的轨迹,甚至形成一种“副业焦虑”。
这部分人,不仅没有赚到钱,反倒“花钱买教训”——副业变“负”业。当然,原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部分没有做过详细自我评估与市场调查的年轻人,一心只想“赚快钱”,又不甘落在别人身后,便极容易被人为制造的“副业焦虑”裹挟,一时冲动就开启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副业之旅”。
那么,到底是谁在制造“副业焦虑”?揆诸短视频、社交平台等,经常可见带有“副业”的推文或者经验分享,在一套精致的话术包装下,似乎副业成了年轻人发展的“刚需”。这样的说辞与暗示,无形中将本就容易动摇的年轻人,推到了一个更加冒失与焦虑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