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南疆百年“乐器村”技艺传承“声声不息”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4日电题:南疆百年“乐器村”技艺传承“声声不息”

新华社记者刘兵、杜刚

正午阳光穿过庭院葡萄架的藤蔓,照在热合曼·阿布都拉老人身上。他左手把一块桑木固定在木桩上,右手紧握的凿刀像啄木鸟一样飞快地起起落落,木屑飞溅。不一会儿,坚硬的桑木就被凿成瓢型,一把维吾尔族传统乐器——都塔尔的琴身基本成型。

“我的爷爷就会做乐器,我从小就学,做了60年,现在我的徒弟们都靠做乐器成家立业了。”热合曼说。

热合曼家住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相比之下,“乐器村”这个名字更好记,当地人也都这么叫。

在他家庭院正对大门的白墙上,一副牌匾格外显眼,上面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是文化部2011年11月颁授的。热合曼在2008年就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0岁的他,已经带了50多名徒弟。

33岁的马穆提·热合曼是热合曼老人的小儿子,也是他的徒弟。马穆提说:“父亲会做27种乐器,我7岁就跟他学,现在会做都塔尔、热瓦甫、萨塔尔等4种乐器,以后还要多向父亲学习。”

在父亲影响下,马穆提兄弟4人都学有所成,分别在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和疏附县等地从事乐器制作和售卖工作。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村里买乐器的人有所减少,但马穆提学会了用网络直播演奏的方式出售乐器,“去年在网上卖了100多件,收入5万多元,直播带货很方便。”

托万克吾库萨克村党支部书记董彦涛告诉记者,“乐器村”有150多年乐器制作历史,目前,像热合曼·阿布都拉这样以制作乐器为主业的农民家庭,在全村有70多户,占总户数的十分之一,有的家庭已是五代传承。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