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决胜18天 北京晚播小麦如何颗粒归仓

5月底的北京乡村,一片片麦田的绿色已逐渐褪去,泛起金黄。去年10月,北京持续降雨,造成小麦大面积晚播,数月以来,种植户们精心施肥、细致灌溉、用心防治病虫害。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耕。预计还有18天,6月18日北京将迎来麦收高峰,新京报记者最近走访发现,大面积晚播的京郊小麦长势喜人,一些麦田甚至将刷新麦收最高产量纪录。

从晚播到丰收,种植户们是如何追赶农时的?疫情之下,又该如何保障颗粒归仓?

决胜18天 北京晚播小麦如何颗粒归仓

通州潞城镇小麦即将收割。受访者供图

晚播小麦长势喜人

5月31日,顺义区的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里,一万余亩的小麦正由绿色向金黄色过渡。“今年小麦预计亩产能够达到1000斤,比往年亩产增加了200多斤,总算是挺过来了。”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小麦,合作社理事长陈领对于播种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去年10月,北京连续降雨,合作社农田里泥泞不堪,收割玉米、播种小麦的农机都是靠拖拉机拖拽着作业。一半小麦已经开始返青,另一半小麦还没有播种,陈领当时心急如焚。

“那会儿就盼望雨过天晴,盼望着艳阳高照,赶紧把地晒干,抢播小麦。”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的种植大户张海英曾和陈领经历着一样的心路历程。同样是在去年10月,持续降雨导致家里几百亩地积水严重,最深的能够达到60厘米。玉米早已经收割完了,小麦却迟迟无法播种。眼下,张海英家的小麦逐渐金黄饱满,产量预估和去年相差不多。“如果天气稳定,预计6月18日前后开始收割,依然能保持在亩产千斤。”

在通州区潞城镇一块腾退地上,小麦也即将收割,这些麦田的主人是潞城镇林场。岳天敬是林场的负责人,也是麦田的管理者之一。腾退土地改种小麦,土壤的条件不及长期农耕土地,外加晚播等条件影响,首年小麦产量或没有预期高,但千亩腾退地上的冬小麦预计仍可产出几十万斤的麦子。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