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问题,是人和白蚁共存的建筑,”黄求应说,“尤其在山区,有大量木构件的老屋,既有保护的价值,也有人居住,但居住的大多是老人。这些老人很难有能力进行白蚁防治,而被白蚁蛀空的木质结构,外表很难看出来,比如许多村里的老人,会在二楼堆放粮食,但如果楼板被白蚁蛀空,二楼的粮食就很可能掉下来,对居住的老人造成威胁。”
相对留守的老人,年轻人的安全意识更高,但如何让外出的年轻人及时了解老屋的情况,黄求应说,目前有两个办法,第一是控制白蚁的种群,阻断白蚁危害的途径,第二是开发智能监控的平台,但这并不容易,要把无数老屋的情况纳入监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老屋的保护,尤其是对大量未列入文物范畴的老屋进行保护,目前还有很多困难,”李虹说,“比如,老屋大部分是个人产权,不论是改造、拆除还是白蚁防治等,更多都由居民自己来处理,财政资金很难投入到这些普通的老屋中,依靠居民自身,保护的力度也很难加强。同时,我们在保护中,还会经常遇到居民想拆老屋,我们劝阻不能拆,但却没有法律依据。因为没有列为文物的这部分老屋,在法律保护的层面,还是空白的。”
对于老屋保护来说,合理的利用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李虹介绍,“在很多地方,一些古村落进行整村开发,发展旅游,有的村子会把旅游收入拿出来,给村民分红,让村民从各种渠道获得收益,这样的话,保护的力度和意识都能有很大的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有开发利用的条件,这需要思考找到合适的角度切入。而且,即便开发利用,也需要做好制度设计,如何让村民得实惠,这样他们才能有保护老屋的动力。”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