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老人与山(4)

艰苦奋斗精神薪火相传

站在山顶的“逐梦亭”望去,石山已变成“绿海”,连片的猕猴桃树枝叶繁茂,一条条石埂如同涟漪向山脚散去。

从嶙峋乱石到层层台地,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是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还成为国家石漠公园,以“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逐梦亭”下,有6亩上海市虹口区援建的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的草莓娇嫩红艳,这是坚毅刚强的西畴“草莓妈妈”张贵相的新基地。

早年间,女儿脑瘫、自己遭遇车祸导致下半身瘫痪,张贵相经历了太多艰难。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她和丈夫走出困顿,逐渐成为种草莓的行家里手,还带动数十户群众增收。

“下肢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我就跪在地里种草莓。我宁愿跪着干活,也不愿躺着受穷。”回想起创业经历,张贵相越发坚定。

生于山,立于山,西畴人有一种不服输不认命的倔强。

近年来,在刘超仁、谢成芬、程敦儒、李华明等先进典型的感召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扎根地僻人稀的山乡,克服困难创业谋发展。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却放弃外企可观的收入回到家乡蚌谷乡龙正村办起豆腐加工厂……“80后”刘禹丹的创业故事多少令人诧异。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把家乡特产带出大山的梦想。只要想干事、敢干事,青春也能在大山深处绽放。”刘禹丹说。

随着上海援建资金的注入,占地1700平方米的工厂已经投产运行,刘禹丹带领工人制作白豆腐、豆腐干、腐竹,和团队研究如何开拓市场。

杀青、揉捻……“90后”创业者杜岑制茶动作熟练。他年岁不大,却已在西畴古茶林里深耕10余年。

西畴县法斗乡有3万余株古茶树,但长在深山人未识,加之加工粗放,价格一直上不去。近年来,杜岑邀请专家教茶农采茶制茶,打造品牌统一销售,带动每户茶农每年平均增收5000元。

“李华明、程敦儒的事迹感动着我。我也要为家乡发展出份力,带领群众走好增收致富路。”杜岑说。

在西畴这个北回归线上的喀斯特绿洲,在刘超仁等人示范带动下,各族群众战石山、兴产业,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拓展,2021年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7元,比2020年增长7.9%。展望未来,人们苦干、巧干、创新干,石漠上的乡村振兴之花将越开越艳。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