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谁还敢吃这碗“老坛酸菜面”?| 新京报快评(2)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土坑”腌制酸菜会用到盐,如果操作不规范,会使大量盐水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及周围土壤环境,也可能违反《环境保护法》等法规。这值得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涉事企业在酸菜制作过程中是有“两个标准”的:标准化腌制池腌出来的酸菜是用来加工出口产品的,而不出口的酸菜则用“土坑”进行腌制。

“两个标准”的背后是处罚标准的不同,涉事企业有关人员就表示,“国内的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面,有一点树叶,顶多罚一千(元)两千(元),这个如果到国外去了,至少是罚十万(元)。”

也因此,除了在舆论严厉谴责、执法部门对涉事企业和责任主体依法严厉处罚之外,针对类似“两个标准”的现象,也需要在制度层面建立起高规格的标准。只有提高处罚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提升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的敬畏心,进一步杜绝此类企业的侥幸心理。

此外,报道还显示,“土坑酸菜”还存在防腐剂超标等问题,“夏天的时候,一般会超两到十倍。”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在放大对消费者的心理刺激程度之余,无疑也在现实中进一步危害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针对此类现象,当地执法部门在接下来的执法过程中显然要更为精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把好每一层关卡。

与此同时,各地不妨举一反三,加大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加大对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一些小作坊的抽查力度。畅通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机制,对于不合格的企业,要依法坚决予以处理,该整改的立即下达整改指令,该关停的也绝不能手软。

都知道,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要想杜绝此类乱象,根本上还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尤其是在日常执法层面,容不得偷懒。此事曝出后,不少网友追问,涉事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力并不小,本就该是重点监管的企业,为何当地执法部门此前没有发现并打击类似现象?

所以,从更广泛层面看,“老坛酸菜”事件所折射出的,是一些地方食品安全监管层面依旧存在很大漏洞。“亡羊补牢”在任何时候都不晚,也因此,当地亟须梳理、完善相关监管机制,从监管层面杜绝此类乱象的再次发生。

而在此事之后,对类似于插旗菜业这样“双标”的企业,相信消费者也会用脚投票,以市场化意志倒逼企业规范经营。

新京报评论员|马小龙

实习生|韦柳伊

校对|刘军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