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京郊深山村庄“学雷锋”:村里志愿者为老人理发

冷风中,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沙塘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红霞一直停留在村委活动室门口,她提醒记者,外衣上该罩件棉袄。室内,双目失明的八旬老人吕玉凤,衣着整齐,在一把背椅上正坐,“这次给我剪头的,还是张记生吧?”穿红色志愿者马甲的短发女子,稍微停下拿剪刀的手,微微一笑,“她能听出来是我。”

驻村第一书记张建康已过50岁,头发黑密,握着一把大笤帚从堂屋一直扫到大院门口。72岁的张成启扶着门框,看着进出忙碌的志愿者们呵呵笑。“在村子里,老人的院子里都应该要干干净净的。”张建康说,3月4日起,村里开展学雷锋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打扫内院。

京郊深山村庄“学雷锋”:村里志愿者为老人理发

3月4日,延庆区大庄科乡沙塘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红霞在做“学雷锋活动”动员。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两个“红色第一村”

第一次来沙塘沟村的人会感到像进入另一番天地。村子位于群山腹地,任何进出村子的公路都要经过数十里长的山间公路。山路最曲折段,汽车每走几百米,司机就要转方向盘大半圈,过一个弯。人坐在副驾驶上,感到脑子里翻江倒海。

村内鲜少有平坦地,有时候两家邻居,会出现一家比另一家地势高出半个屋高的情况。所以,村内矗立的一座纪念馆和馆前平整宽阔的广场,显得尤为气派。纪念馆前有一尊号角形状的雕塑,透过雕塑的轮廓,是很醒目的“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这十个大字。

京郊深山村庄“学雷锋”:村里志愿者为老人理发

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我们不仅是平北红色第一村,还是延庆区第一红十字会村。”张红霞为此骄傲,沙塘沟村在2019年被评为红十字会村,村内有一支成熟的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空巢老人、低保户、残疾人、留守困境儿童等重点特殊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

村里的志愿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穿着红马甲,大多人额上已经有明显的抬头纹。“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工作。志愿者们年龄也大多四五十岁了。”张红霞说,我们村的一些妇女,既是志愿者,还是党员,还是纪念馆讲解员,“她们忙得很。”

京郊深山村庄“学雷锋”:村里志愿者为老人理发

志愿者帮老人整理屋内杂物。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张红霞介绍,纪念馆是2003年建起的,“平北”是指北京以北。1938年,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沙塘沟村诞生,这个支部成为“红色后七村”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堡垒,一个小山村八成的年轻人参加八路军,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就有108名。

王利燕、汪荣凤、孙海芳,是三位纪念馆讲解员,她们胸前马甲上各别着一枚党徽。47岁的王利燕,从活动室里刚出来,就戴上一双橡胶手套,拎着一只铁皮水桶,随同样拎水桶的汪荣凤、孙海芳向山下走去。张建康在后头叮嘱登台阶的人小心。

京郊深山村庄“学雷锋”:村里志愿者为老人理发

手里拎着铁皮水桶的志愿者们。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学雷锋永远不过时

吕玉凤还在活动室内理发,55岁的张松海估摸母亲还有一会儿才能理完,他一个人先回到家里,将大门上的小锁打开后,挂在门框环里,一个人在院子里伫立。王利燕进屋后,拧开厨房里的水龙头,“有点旧了。”

京郊深山村庄“学雷锋”:村里志愿者为老人理发

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为老人理发。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张建康端着满满一盆水,放在堂屋里的水泥地上,用手泼洒起尘的地面。和堂屋隔着一堵墙的是厨房,洗洁精在生锈铁锅里起满泡泡,汪荣凤俯身在灶台下放下一张报纸。1971年出生的张建康,将《学习雷锋好榜样》作为自制视频的背景音乐,“我们的学雷锋活动,不是一天两天,是长期成系列的。说实话,学习雷锋,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开展关爱重点群体志愿服务活动,真是为了让空巢老人、低保户、残疾人、留守困境儿童等重点特殊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让困难群众得到亲人般的关爱,感受到村组织的温暖。”张红霞是沙塘沟本村人,从2010年起担任村里党支部书记,她告诉记者,村里有一些老人是一直单身的,也有老人是儿女不在身边而又腿脚不灵便的,“他们真的需要关爱。”

1958年出生的张书利,今天腰间盘又疼了,她扶着床、扶着桌子、扶着墙,才能走动路。当张建康和志愿者们带着水桶、抹布,走进她家的时候,她见到这么多人来感到特别激动和兴奋,向一个又一个和她打招呼的人,重复地叙述她看病治病的故事。

新京报记者赵利新摄影王巍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