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出生的汪开宽是本地人。读书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汪开宽选择读师范。“读书的时候有补贴,毕业了分配工作。”汪开宽说,他也梦想着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到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
师范毕业前一年,村支书找到汪开宽,请他回来当教师。当时,杨谢小学河北教学点还是一所真正的小学,有40多名学生和3名教师。学校有一座90多平方米的砖木瓦房,中间用芦席隔成几间教室。“我就是从这里毕业的,心里舍不得,决定回来当老师。”汪开宽说。
为保证学生安全,汪开宽让学生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没有质量好的桌椅,他就节衣缩食自己买;没有自来水,他每天从家里烧好开水带来;没有音乐设备,他把歌词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们唱;后来他买了电脑,下载一些教学资料,试着用课件讲课……汪开宽说:“这些年来,我一直想着怎么解决眼前的困难,怎么把教学任务完成好。”
“想想每天来上课的孩子们,我觉得他们更需要我”
1988年9月10日,汪开宽记得很清楚,那天是教师节,也是自己准备毕业、决定回村小教书的日子。
可那天,乡里的同志告诉汪开宽,因为成绩优秀,他已经被调到了教学条件更好的另一所小学。对很多人来说,这大概是个好消息。但汪开宽开心不起来,坚持要求到杨谢小学河北教学点工作。
转眼到了2000年,当时的汪开宽,已经成了教学点的骨干。附近一所小学的校长找到了他,希望他过去教书。“那所小学条件好很多,待遇也不错,但我走了这里的孩子们怎么办。”汪开宽说。就这样,他还是拒绝了。
2008年,最后一名代课教师退休了,杨谢小学河北教学点只剩汪开宽一名教师了。当时,上级部门准备撤掉教学点。如果教学点没了,村里的孩子上学就要先乘船过河,再走30分钟的路,放学回家又要坐船。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家长哪里放心得下?最后,汪开宽自己去争取,经过多方努力,教学点被保留了下来。